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空空大道(人生幸福的悟空修行课)/禅悟人生系列
内容
试读章节

我们常常在现实生活中听到“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四句话听起来不过一些“空空色色”在颠来倒去地说,很多人都不理解这四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其实,这四句话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里的经文,讲的是事物的自性,也就是空性。空是大乘佛法中最根本的道理,也是众生转凡入圣的关键所在。佛陀对世人讲法说空,就是要让众生看破尘世的所有迷障,转凡入圣。佛家所说的空大体上有以下两层含义:

首先,“一切诸法性本自空。诸法空性才是一切法之性。有佛来人间,诸法是空性,无佛来人间,诸法也是空性”。意思是说,世间一切的法本来就是空性,不管有没有佛在人间传法救世,都不能改变“诸法空性”这个事实。由此可见,诸法空陛并不是佛或什么神的创造,而是万事万物本来的属性。正如《大般若经》中所说:“一切法一性非二,当知诸法一性,即是无性;诸法无性,即是一性;如是诸法一性无性,无造无作,若菩萨摩诃萨能如实知,诸所有法,一性无性,无造无作,则能远离一切执著。”这段经文看上去玄之又玄,无非是在告诉我们两件事,一是世间一切法都是空的,虚无的,连法本身都是无的、空的;二是告诉我们,要想达到这种空灵、不造作的境界,就只有远离一切执著。

其次,佛家常说的空,是要破除众生所有虚妄的执著。正是因为众生对世间的一切诸法样样执著,所以才会有生死轮回。佛家向众生宣扬空性之道,就是为了让众生去除对一切诸法的执著,一旦能够做到对世间诸法不执著,我们内心所具有的菩提自性就会无束无缚,无惑无动,得到光明自在,也就是说我们可以自得解脱。下面的小故事能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空在现实生活中有着怎样的表现。

清代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的老家人与一户姓吴的人家毗邻而居。两家的祖宅相距不远,多年来一直为宅基的问题争执不下。这天,两家都要起房造屋,为争地皮,发生了一些争执。张老夫人便修书一封,要张英出面干预,解决此事。张英看完家书,立即做了首诗来劝解老夫人: “千里家书只为墙,再让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张老夫人见书明理,主动把墙退后三尺;叶家见此情景,深感惭愧,也把墙让后三尺。就这样,张叶两家的院墙之间,就形成了六尺宽的巷道,这就是有名的“六尺巷”。

张英的这首诗简单直白,却深得“空”的真味。世人无法破除迷障,都是因为解不得一个“空”字。这世上有什么能长久?秦始皇统一了六国,吞土占地不可谓不多,最后依然化身为尘,一寸土地都带不走。

我们常听到的“色不异空”,意思就是当我们没有声色、利益的贪恋,也没有五欲、尘劳的贪恋,就出离了凡夫的境界。“色”是一切有形有相有质碍的实体,一切物质形态,空与之相对,是无形无相的虚空。放眼世界,我们所看到的天空、大地、河流、屋合、人畜等所有一切的实体都是“色”。而“空”则是一种不落任何思想观念、任何思维架构或理论的窠臼的状态。色与空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色存在于空里,空也存在于色里,所以佛家才会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因为色与空原本就是一体的。

但是,我们扪心自问,有多少人能够真正地放下尘世间的种种色呢?我们想要的太多,又总在抱怨得到的太少,内心藏着的名利欲望如此宏大,如果不将这些凡夫境界里的种种声色全部放下,进入那无形无相的虚空之中,那么只有大海才容得下我们的宏大欲望。

P2-3

目录

空悟还你一个清凉尘世

 色不异空:欲望如此宏大,只有海能容得下

 无常难得久:万事万物如梦幻泡影

 浮躁:灵魂深处的隐疾

 虚空是尽头:看清浮生的本质

 倒空自己:有太多行李,就不要开始一段旅程

 回归灵魂的清澈:以空的心境观照世界

 迈向空空大道:什么带你回到真正的家

 本然的寂静:心完全醒觉,不再散乱

行禅踏出世上最安稳的步伐

 身心一体:先空身,再空心

 悟空之旅的开始:禅修,心的导引

 寻回散逸的心:静坐一须臾,胜造七宝塔

 行亦禅、坐亦禅:平静地坐行都是修习

 断食:洁净身心的妙方

 反省自身:我们为什么只洗身体,而不洗心呢

 一身,多身:专注于自己的脚步

 精进度日:让我们的身体和心灵重新接合

 禅定:一呼一吸间,打扫了心房

 在修习中发现真正的皈依处:找到内在的和平

把持安守清净,从容处世

 心歇处:种竹浇花,泰然无事

 凡所有相皆虚妄:钱财会空,名声会散

 知足常乐:让觉知之光照耀心头

 少欲少为:一箪食,一瓢饮

 不增不减:只要呼吸,只要走路

 适度的智慧:坚定与喜悦的印记

 沉五欲之沙:适可而止,步步触净土

 清净心:从痛苦的此岸到幸福的彼岸

 还生命本色:请唤我以真实之名

 扎根下去:过不苦不乐的中道生活

 从容一生:一瞥一回眸的宁静与喜悦

以心观心幸福永远是内生的

 你的内心洁净吗:多从自身找原因

 灌溉美好的种子,清除心中的毒素

 截断散乱之流:安逸是人生的无底陷阱

 观照内心之空:看无相之界,听无声之音

 心甘情愿地过活,一定会快乐

 只要你简单,世界就会简单l

 心无挂碍:不是不关心,而是不动心

 一灯除暗:抓住生命的空灵自性

 守住一颗初心,保藏生命的灵性

 愿心住定:只有自己才能收留自己

戒嗔兜里不能老是揣着弓和箭

 痛苦的源头不在别处:愤怒,我们的老朋友

 和平条约:与痛苦、愤怒和解

 在痛苦面前:随他去,不管他

 沉住气,耐烦做人

 心平气顺:不迁怒,不贰过

 生忍:生气前多想两分钟

 除去唯一的敌人:湮灭愤怒的种子

 每个人都会跌倒受伤:阻断愤怒的伤害

 与他人交:一言一行都建立在慈悲之上

破执念从你的心牢中解放出来

 昨日之非不可留,今日之是不可执

 是你的执著困住了你

 钱舍出去了才是自己的

 你最在乎的地方,正有你的“死结” 

 破我执:烦恼不生,心莲绽放

 活得自在:为所当为,不执一切

 深刻地活在当下:愉快的旅途

 回到内心的家:在当下陪伴自己

 山积海深的名利:人人死后都是两手空空

 为心灵除荒:你得自己挥动那只告别痛苦的手

宽心窗帘拉开,阳光进来

 不过一碗饭:想得开,终常乐

 我们被困住的心:拒绝开门就永远不得解脱

 松开手,放宽心,你可以拥有更多

 送轮明月与人,月光也会照亮你心

 放宽脚怀:走也方便,睡也安然

 一切唯心造:倾听你的内心,方可拔除痛苦

 开门见佛:狭隘和无知阻挡你的视线

 接纳实相:认识无边无涯的自己,才能拥有智慧

放下有时候,停下来拈花微笑吧

 放下是德:轻装上岸,一路高歌

 脱下华服,一无所有地过日子

 放下别人,其实是饶过自己

 放下即重生:悬崖撒手,自有承担

 虚怀若谷:集群星之光,仍不如月光皎洁

 放下身段,给自己留些余地

 成功者的愿景:达到最高处须从最低处开始

 独坐独安息:放下过去,放下未来

 我在佛中且佛在我中:除去心灵上的藩篱

 过去、未来与当下:每一分钟都是新的开始

因与缘蛋已煮熟,你无法改变它

 如如不动:以寻死之心活着

 不计无常:对已失去的不纠结,对未得到的不憧憬

 化繁就简:追随生命最根本的因缘

 随顺因缘:用平常心尊重我们所拥有的

 随缘带来内心的富足:愈努力,愈失落

 缘起性空:造化常弄人,不必太认真

 顺其自然:让我们与生活握手言和

生死无常人生不过是路过

 如梦似幻:生与死不过是一场虚幻的梦

 寿夭得失,都是尘埃的瞬间

 生如来,死如去:我们只是生命之流的一部分

 向死而生:花一开,自然会落

 抛却生死:我们只经过喜悦的旅途

 常乐我净:接受它,看透它,忘却它

 生死随性:自自然然地活着

 生如寄,死如归:我们只是回到了天上的家乡

 超越生死:云没有死,只是变成了雨

淡然自若修出莲花般的空灵洒脱

 云水随缘:让波浪意识到自己也是水

 空性:于万事万物,不起心,不动念

 与桎梏一起生活:月亮再美,终究冰凉

 寂静常然:事来时不惑,事去时不留

 低头见天:倒不如向后退一步

 不过一念间:随时保有大自在的微笑

 不争,才是人生至境

 一杯茶中的莲塘:慢慢过自己的生活

 宁静地安住:让心不太紧,也不太松

回归本源,让心中虚妄的尘埃落定

 解脱之门:空,并不意味着不存在

 冥想死亡:吸进一切让自己安稳的力量

 只要自觉心安,东西南北都好

 卸下虚妄的念头,重拾心灵的真实

 幸福,不如想象般遥远

 做自己的岛屿:依止自己,幸福自在

 无为而作:从“有为”的海洋里拔出

 八风不动心:自己止息一切苦,幸福恒久流传

序言

佛语中,“空”是一种空灵、豁达、开阔、清明的境界,也是一种积极、自在、简朴、自适的生活方式,有助于修行者安顿身心,得道开悟。“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句名言出自禅宗经典《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佛家所说的“空”如温暖的日光,普照众人去往幸福的大路,又如清凉如水的月光,抚慰世人疲惫的身心,涤荡内在的尘埃。对空的修行并不是要摧毁我们生活的现实世界,而是让我们更安然更幸福地生活在现实世界。空悟,正是乱世中人的清凉剂,将生命中的迷惘、颓唐、空虚、狭隘、愤怒、仇恨化为梦幻泡影,让人们得以拥有生命中的大乐、大圆满和大自在。

现世中人奔忙劳苦,身心俱疲,而空悟对他们来说正如沙漠中陡然出现的清流,去了燥热,添了清凉。如果你感到这个物质极盛、纷繁复杂的世界不能再给你的心灵带来安稳和宁静,那么你可以尝试通过各种修身修心的方式进行自救,不要让自己的心灵在残酷现世中惶惶不知所终。

“空”并非“有”的对立面,不是什么都没有,也不是一种停滞不前的状态,相反,“空”是万事万物最真实的面貌,它存在于每个现象之中,并能够创造出无穷无尽的宇宙万象。修行者所修持的“空性”并非世人所以为的“无情”,而是一种至清至明、温暖遍照的至情。

《金刚经》中有四句偈:空身、空心、空性、空法。本书遵循“先空身,再空心”的原则,层层深入,从日常行禅到修习正念都有较详尽的叙述和解读,从一开始的行禅打坐到破执念、习气,戒嗔、痴、怒,放下,宽心,随缘淡定,带领读者回归到生命本源的圆满;用清晰晓畅的语言为读者解读“空”之中深奥难通的哲理,以便让读者在阅读本书时,通过这一系列空身、空心的方法,能够有所勘破、有所了悟,最终得到内心的安宁和悦。

当我们能够真正体悟到空的实相,进入空的境地,就超越了一切六根乃至生命的界线,得到了完全的自由,那时,欲望机巧远了,愤怒暴冲远了,彷徨迷惑远了,我们了了如如地站在一个真实而清净的地方,用我们的初心和直心生活着。这正是“万般神通皆小术,唯有空空是大道”。

内容推荐

“空”是佛家宣扬的一种空灵、豁达、开阔、清明的境界,同时也是一种积极、自在、简朴、自适的生活方式,有助于修行者安顿身心,得道出悟。陈佳编著的《空空大道(人生幸福的悟空修行课)》正是通过悟空之法助世人求得幸福之道。

《空空大道(人生幸福的悟空修行课)》秉持“先空身,再空心”的修禅之法,从日常的行禅打坐到修习正念、破除执念,戒贪嗔痴,层层深入地引领读者悟得空的至性,回归生命的本源,拥有内心的安宁和悦,走向人生的幸福大道。

编辑推荐

前世菩提树,今生因缘果。命运岑寂流离,佛颜嫣然常悦。作为红尘俗世中的人,且让我们问佛观心,读经品典,品味人生从容之境,于纷繁的生活中得到一些安宁与淡定。陈佳编著的《空空大道(人生幸福的悟空修行课)》正是通过悟空之法助世人求得幸福之道。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空空大道(人生幸福的悟空修行课)/禅悟人生系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佳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新世界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0424656
开本 16开
页数 22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20
出版时间 2012-07-01
首版时间 2012-07-01
印刷时间 2012-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图书小类
重量 0.38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948-49
丛书名
印张 14.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0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13:1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