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儿童的人格教育(精)/世界教育名著译丛
内容
编辑推荐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1870~1937)是奥地利著名的心理学家和精神病理学家,个体心理学派的创始人,提出了关于人的自卑感的理论。《儿童的人格教育(精)/世界教育名著译丛》中作者认为,人的人格结构形成于童年期,要解决一个人的人格心理问题必须从他的童年着手。因此,帮助儿童形成正常的、健康的人格是教育儿童的首要和核心问题。阿德勒反复强调要用正确的方法帮助儿童培养和建立独立、自信、勇敢、不惧困难的品质和积极与他人、集体合作的能力。

内容推荐

由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编著的《儿童的人格教育(精)/世界教育名著译丛》一书是世界教育名著译丛中的一本,作者阿尔弗雷德·阿德勒(1870-1937)是奥地利著名的心理学家和精神病理学家,个体心理学派的创始人,提出了关于人的自卑感的理论。这本书是为家长和教师而作。他们会从书中对儿童心理生活的新的洞见中获益。社会情感在儿童心理的正常发展中起着决定性和指导性作用。社会情感的任何障碍都会严重危害儿童的心理发展。

《儿童的人格教育(精)/世界教育名著译丛》本书是为家长和教师而作。

目录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人格的统一性

第三章 追求优越及其对教育的意义

第四章 追求优越感的引导

第五章 自卑情结

第六章 儿童的成长:防止自卑情结

第七章 社会情感和儿童成长的障碍:儿童在家庭中的地位

第八章 孩子在家庭的位置:儿童的心理处境及其矫正

第九章 作为准备性测试的新环境

第十章 孩子在学校

第十一章 外在环境对儿童成长的影响

第十二章 青春期和性教育

第十三章 教育的失误

第十四章 对父母的教育

附录1 个体心理问卷

附录2 五个孩子的案例及其评论

试读章节

我们通常可以从某个单一的迹象来推断出孩子所具有的心理素质和性格特征。如果一个孩子表现出渴求依傍某种东西的行为,我们马上就可以知道,这孩子肯定会有诸如焦虑、依赖等特征。把他的情况与类似我们完全了解其情况的其他孩子作一比较,我们就可以重建这种类型儿童的人格,而且不需要太费气力就可以确定,这个孩子属于被娇宠过甚的一类。

现在我们来探讨另一类从未受过慈爱的孩子的性格特征。我们从那些罪大恶极者的生平中,可以发现这类儿童的性格特征,只不过这些特征在这些人身上表现得登峰造极而已。从此类人的生活史中,我们还可以看到这样一个事实,即他们在童年时代都受到过恶劣对待。这样,他们就形成了冷酷的性格,满怀嫉妒和恨意。他们不能容忍别人幸福。这一类嫉妒者不仅存在于恶贯满盈者之中,在所谓正常人当中也不乏其类。一旦他们拥有孩子,或对孩子负有教育责任,他们就会认定孩子不应该比他们自己的童年过得更幸福。不仅这种父母会对自己的孩子持这样的态度,即使作为别人孩子的监护人也会持这样的态度。

这样的观念和看法,并不是出于恶意。它们只是反映了那些在成长时期受到恶劣对待和严厉教育的人的精神状态。这类人还会用许多他自以为是正当理由和格言来为自己的行为辩护,例如“收起鞭子,害了孩子”。这些人不停地拿出无数的证据和例子来证明自己的行为,但都无法使我们相信他们是对的。僵硬的、专横的教育是毫无意义的,因为这只会使孩子疏远他们的教育者。

通过对不同的、相互联系的不健康的症状的考察,并在若干实践之后,心理学家就可以建构出个体的人格系统。借助这个系统,人们就可以揭示个体隐蔽的心理过程。虽然我们对个体人格某一方面的考察,会揭示他整体人格的某种特征,不过,只有当所考察的每个方面,都显示出相同的特征时我们才感到满意。因此,个体心理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在探讨个体心理时,我们不能把理论框架和概念系统僵硬和机械地加以运用,这一点怎么强调也不过分。个体才是所有研究的重点;我们不可能从一个人的一两个表现中就得出影响深远的结论,而是要考虑到所有可能支持我们结论的方面。只有当我们成功地证实我们最初的假设,只有当我们能够在一个人的行为的其他方面,也能发现同样的气馁和顽固时,我们才可以有把握地说,这个人的整体人格具有气馁和顽固的特征。

这里需要记住的是,我们的研究对象并不理解他自己的行为表现,因此,他无法隐藏真正的自我。我们是从行动来认识他的人格,他的人格也不是通过他对自己的看法和想法而表现出来,而是通过他在环境中的行动表现出来的。这绝不是说,他是在故意向我们说谎,而是要我们认识到,一个人的有意识的思想和无意识的动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距离。这种距离只有具备同情心、但又保持客观的旁观者才能跨过。

P8-P9

序言

我们的文化和国民大抵都有一种“自卑而超越”的心理。中国人都非常熟悉这样一段话: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徵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这是《孟子·告子》中著名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孟子又说:“人之有德慧术知者,恒存乎疾。独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虑患也深,故达。”“君子有终生之忧,无一朝之患也。”

其实,类似的说法在我们的文化经典中俯拾皆是。《周易》说:“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司马迁曾对这种心理做过总结性表述:“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氐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及如左丘明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而因为顶撞了皇上被受宫刑的司马迁,能隐忍苟活,终成“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记》,也是受同样的心理所感发,即“疾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台湾的牟宗三先生指出:“中国哲学之重道德性是根源于忧患的意识。中国人的忧患意识特别强烈,由此种忧患意识可以产生道德意识。忧患并非如杞人忧天之无聊,更非如患得患失之庸俗。只有小人才会长戚戚,君子永远是坦荡荡的。他所忧的不是财货权势的未足,而是德之未修与学之未讲。他的忧患,终生无己,而永在坦荡荡的胸怀中。”  实际上,这样一种因(预见)不完美、遭受逆境而愤然超越的忧患意识,是一种求优意识,一种追求“立功、立德、立言”以救世为群的意识。我发现,特别是近代以来,这种意识尤为强烈。我们的国歌《义勇军进行曲》,也充满了这种精神。每次听国歌的时候,我的心里都会涌起一种“自卑而超越”的豪迈情怀。以前看女排五连冠的时候,常常对她们越是落后越是奋勇的现象很不理解,直到我看《中庸》里说“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才对这种心理有更深的认识。这样一种民族心理,深深地沉淀于我们的血脉之中。当老子说“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时,也蕴涵着另一种“自卑而超越”的智慧。

这种“自卑而超越”心理对我们文化中重视教育和教育价值的传统产生了重要影响。它也是一种学习心理,即不自卑何以超越。一位中学物理教师曾向我讲述过他的教育感悟:有矛盾才有进步,只有把学生置于一种矛盾的境地,他才能进步。后来,我发现他的意思实际是说,只有让学生感到自卑,他才能追求超越。这对一个组织、一个国家也一样,即只有感到自卑才能发展。

历史上率先对这种“自卑而超越”心理进行系统探索和论述的,是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AlfredAdler,1870—1937)。

……

四、结语

前面指出,“自卑而超越”是我们文化和国民的一种心理现象,这种心理又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知识分子人生路线结合起来,构筑起中国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而不息”的辉煌大气的民族心理。每至民族危亡,国家危难之际,这种心理就会表现得淋漓尽致。如今面对这样一个全球化的竞争世界,我们和发达国家还有一定的差距。按照阿德勒的观点,这种差距正是超越的推动力。在这个百舸争游的世界中,人生的意义是痛苦,是奋斗,而不是因循苟且,做境遇的奴隶。阿德勒曾经说过,他的学说的影响在美国比在欧洲更为巨大,我们是否可以问,阿德勒之道也会在中国和中国的教育者那里找到发荣滋长的土壤呢!

本书的翻译过程有点意思。我先是据德语版进行翻译,译完前七章后才发觉德文版是从英文版翻译过来的,原来,此书的德文原稿已失落了,而我还以为我所翻译的德语版应该是原版。既然我看到的德文是从英文转译过来的,那么英文版即使是从德文原版翻译过来的,其离原意不至于有多少距离,至少比现在的德文版离原始的德文版要近一些,于是,便依据英文版把剩下部分翻译过来,并对前七章进行了校正。其中,第十至十四章及两篇附录由彭莉莉翻译。虽然如此,我们还是认为自己没有辜负阿德勒的意思。请读者明鉴,指正。

本书出版时,将中译本的书名定为《儿童的人格教育》,这样突出和强调了阿德勒的教育意图。

书评(媒体评论)

这本书是为家长和教师而作。他们会从书中对儿童心理生活的新的洞见中获益。社会情感在儿童心理的正常发展中起着决定性和指导性作用。社会情感的任何障碍都会严重危害儿童的心理发展。

了解儿童的社会情感发展程度的一个好方法,就是仔细观察他人学时的表现。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儿童的人格教育(精)/世界教育名著译丛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奥)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译者 彭正梅//彭莉莉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8121027
开本 32开
页数 189
版次 3
装订 精装
字数 135
出版时间 2014-03-01
首版时间 2014-03-01
印刷时间 2014-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图书小类
重量 0.432
CIP核字 2014036201
中图分类号 B844.1
丛书名
印张 7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16
155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0:5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