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北京--城与人(精)/赵园作品系列
内容
编辑推荐

《北京--城与人》从描述北京的文学入手勾勒北京文化地图,富有特色的北京文化解读,是一本城市文化研究的代表作。

赵园由文学而及城市而及人,寻绎北京的城市文化性格,精彩纷呈;作为女性学者,足以称为其“风格标记”的抒情性,使得严谨的学术著作颇具诗意,极为耐读。作品经由这城市的文化性格探索其居住者、描绘者与这城市之间的多种精神联系及联系的方式,从一个侧面读解北京文化。

内容推荐

赵园的《北京--城与人》既不是一部研究北京文化史的书,也不是研究北京文化的某一具体门类的书,所谈论的是城与人,一个大城与它的居住者,一个大城与它的描绘者。包括话说“京味”、何者为“京味”、风格诸面、当代数家、京味小说与北京文化、文化的北京、文化眷恋与文化批判、家族文化·商业文化·建筑文化、文化分裂与文化多元等角度展开论述,极有学术价值。

目录

小引

城与人

 一 乡土-北京

 二 北京与写北京者

 三 城与人

话说“京味”

 一 何者为“京味”

 二 风格诸面

 三 当代数家

京味小说与北京文化

 一 文化的北京

 二 现代作家:文化眷恋与文化批判

 三 家族文化·商业文化·建筑文化

 四 文化分裂与文化多元

 五 生活的艺术

 六 方言文化

“北京人”种种

 一 北京人

 二 礼仪文明

 三 理性态度

 四 散淡神情

 五 胡同生态与人情

 六 旗人现象

 七 再说“北京人”

 八 写人的艺术

城与文学

 一 寻找城市

 二 “城市”在新文学中

 三 城市文化两极:上海与北京

 四 形式试验:城市文学创作的热点

 五 城市象征与城市人

琐语

《北京:城与人》新版后记

后记

试读章节

“京味”是由人与城间特有的精神联系中发生的,是人所感受到的城的文化意味。“京味”尤其是人对于文化的体验和感受方式。因而有必要更多地谈论人,比如既是城的形象创造者,自身又是那个城的创造物,具有上述双重身份的京味小说作者。正如上文已经说到的,这人与城之间关系的深刻性在于,当着人试图把那城摄入自己的画幅时,他们正是或多或少地用了那个城所规定的方式摄取的。“城”在他们意识中或无意间进入了、参与了摄取活动,并使这种参与、参与方式进入了作品。这就给了我们经由人探究城,经由城探究人,尤其探究人与城的具体关系的实物根据。

我并不以“京味”为流派。三四十年代北京有所谓“京派文学”。“京味”与“京派”,前者是一种风格现象,至于后者,无论对于其流派意义有多少争议,它确是被某些研究者作为流派在研究的。

以概念涵盖现象总难尽如人意,何况“味”这种本身即极其模糊的概念。但对于京味小说,稍有鉴赏力的读者,即能在读到作品的最初几行时把它们拣选出来。在这种情况下,直觉判断的自信,证明着确实存在着这样一些京味小说以至京味文学。作为一种风格现象,“京味”的实际界限比之许多生硬归类的“流派”更易于分辨,更便于直觉把握。这使人想到,那种不能诉诸定量分析的模糊性,或许也由于研究工具、手段的限制。既有这种被审美判断所公认了的“味”,就有味之形成,味之所从出,以及与味有关的观念形态、审美追求、情感态度、心理特征等等,有决定着同味的共同性,而且这种共同性或许也比之某些强被归结的流派“共性”更深刻。

京味既以“味”名,它强调的就不是题材性质,即它不是指“写北京的”这样一种题材范围。写北京的小说已多到不胜计数,其中北京仅被作为情节背景、衬景的自可不论,即使那些有意于“北京呈现”的,也并不就是京味小说。现代文学史上写北京的向不乏人。“五四”时因作家群集北京(更群集于北京的大学城),北京自然成为相当一些作品的指定空间,其中却没有可称“京味”的小说。此后王西彦、靳以的写北京《《前夕》且是长篇),沈从文早期作品的写北京,齐同《新生代》的写北京,师陀《马兰》的写北京,李广田《引力》的写北京,“写北京”而已,无关乎“京味”。这令人想到京味作为一种风格现象,决定的正是写的态度及方式。自然也并非绝对不关题材,我在下文中还要再谈到这一点。即使新近出土很受青睐的林语堂的《京华烟云》,也并非京味小说,虽然题中赫然有“京华”二字。京味是不能用英文写出的,而译本又的确并无京味。这又令人想到京味对语言趣味的倚重。的确,那“味”在相当程度上,也正是一种语言趣味、文字趣味。因此许地山的《春桃》固然写北京胡同居民生活极见特色,却怕也难称京味小说,因其还不具备为“京味”这种风格所包含的语言要求。林海音写在台湾的那一组作品也如此。其他如张恨水的《啼笑因缘》、《夜深沉》之属,不无京味,却也并不具备京味小说的审美特征——这里又有严肃文学与通俗文学的不同旨趣,令人感到京味小说作为风格现象其审美尺度的严格性。更值得注意的,是一些非京味小说中的京味,比如张洁小说人物的京片子,张辛欣某些小说中那些十足京味的部分、片断,甚至比一般京味小说,味儿更足,更有劲道。这又令人想到京味小说还有种种未加规定的规定;概念虽模糊,也包含有题材范围、创作态度、表现方法等具体要求,有关于纯度、风格统一性的限定,是把作者、创作过程和作品综合一体的观察。P23-25

序言

这不是一部研究北京文化史的书,也不是研究北京文化的某一具体门类的书。我在本书中想要谈论的,是城与人,一个大城与它的居住者,一个大城与它的描绘者。在出发的时候我的意图只在探寻城与人的关系的文学表达式,却终于被题目带到了事先并未拟定或并非位居目的中心的地方。我越来越期望借助于文学材料探究这城、这城的文化性格,以及这种性格在其居民中的具体实现。本书对于这一研究方向仅够作成一种开端而已。我很明白我手中材料的性质和使用中的限制。这不是可供对北京文化做充分描述的文化史材料,这是一些文学作品。它们的价值也正在于是文学作品。因而不但其所描述的,而且其所以描述、以至描述者的自身形象,都可以在一种眼光下被利用。我相信文学对于文化形态及其包含的文化关系的把握,有时比之史料的铺陈更有价值。只是这种意义上的运用,不应超出材料性质所限定的范围罢了。

经由城市文化性格而探索人,经由人——那些久居其中的人们,和那些以特殊方式与城联系,即把城作为审美对象的人们——搜寻城,我更感兴趣于其间的联结,城与人的多种形式的精神联系和多种精神联系的形式。当我试图讲述城对于人的塑造,和对于创造其形象者艺术思维的干预时,不能不暗自怀着兴奋。因为这也属于人与其生存世界间的神秘联系,是他们共享的一份秘密。我是否多少说出了一点这秘密呢?回答应当是本书读者们的事,我不敢过分自信。我所能肯定的仅仅是,在写作本书的过程中,我发觉自己与这城的关系被改变了。我将难以摆脱有关城的以文字形式明确化了的认识,难以抗拒城对于我个人精神生活的越来越深入的参与。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敏感于这城的巨大呼吸。一种感觉一旦苏醒,它会不断扰人,使人丧失了一份安宁。谁说这不也是为研究、写作所支付的代价?

后记

前一时有人提到我出版于1990年代初的《北京:城与人》与《地之子》,认为后者似乎较前者厚重;但由媒介反应和读者接受的情况看,前者受欢迎的程度远在后者之上,不知何故。我回答说,两本书的写作,投入确有不同。写《北京:城与人》,缘起只是几篇1980年代初的“京味小说”。在我的学术作品中,这本书写得最轻松,甚至没有做必要的文献准备。它的“受欢迎”,多少由于机缘——出版时恰逢“北京文化热”。后来“北京”、“城市”热度不减;而对于农村的关注度却在下降。还说《城与人》之后,我至今保持了对“城市”的兴趣,旅行中往往持“考察”态度,对近几十年的“城市改造”怀了忧虑。收入本书所在“系列”中的《世事苍茫》一辑,其中的《城市随想》与纪游诸作,就可以读作“城市忧思录”的吧。

在我的学术作品中,《城与人》是被认为好读的一本。我曾经说起过,学术写作中,我会不由自主地向研究对象趋近。这本书即偶用口语,沾染了一点“京味”。此书的读者,不难由征引文字,了解著者当年的阅读状况,以至1980年代的某种风气,即如引西书、用西典,食洋不化;无论“古希腊”、“法国”、“拉丁民族”,还是“酒神”、“日神”,以至“欧洲中世纪”、日本的“物之哀”云云,无不一知半解。薄弱的知识基础却无妨于写得兴会淋漓,以至我自己回头去读,会觉得饶舌,尤其想到那时1980年代已到了尽头。这以后写作愈趋敛抑,习于删繁就简,才对当年的书写方式感到了陌生,对那一种工作状态,有了淡淡的怀念:看来写《城与人》时的我还不甚老。

北京师范大学版的《城与人》,选用了沈继光先生的近二十幅摄影作品。结识沈先生,已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作为媒介的,正是这本书。沈先生那时在拍摄京城的胡同,后来又拍摄“老物件”,拍摄乡野,成绩无不可观。

“城市改造”早已将京城的胡同大片抹平。再过一些日子,本书所描述的现象,不知还能否搜寻到相应的“实物”作为见证?

赵园

2013年12月

书评(媒体评论)

经由城市文化性格而探索人,经由人那些久居其中的人们,和那些以特殊方式与城联系,即把城作为审美对象的人们搜寻城,我更感兴趣于其间的联结,城与人的多种形式的精神联系和多种精神联系的形式。当我试图讲述城对于人的塑造,和对于创造其形象者艺术思维的干预时,不能不暗自怀着兴奋。

——赵园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北京--城与人(精)/赵园作品系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赵园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3171668
开本 32开
页数 356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210
出版时间 2014-07-01
首版时间 2014-07-01
印刷时间 2014-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42
CIP核字 2013242647
中图分类号 I267.1
丛书名
印张 11.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8
140
2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20:4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