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布尔编著的《昆虫记》融合了科学与文学,这也意味着它既有科学的理性,又有文学的感性。书中不时语露机锋,提出对生命价值的深度思考,试图在科学中融入更深层的含义。《昆虫记》中的理性成分体现在作者的研究与思考中。法布尔在对昆虫的观察研究中,反复试验,并考证多方资料,对主流学术观点敢于质疑,探求真相,追求真理,竭尽自己之所能对知识结构不断探索和补充,对自己的观察结果不轻易下定论,同时表明自己的怀疑态度与自身的局限。他在观察昆虫之余抒发感想时,清醒地认识到人类的自大,机械化社会的野蛮,话语间时常讥讽人类僵硬不化的成见,并谨慎地对社会现状进行冷静的思索。
法布尔编著的《昆虫记》在自然科学界与文学界都有着重要地位,被誉为“昆虫的史诗”。不仅真实地记录了昆虫的生活习性,还透过昆虫世界,折射出社会与人生的千姿百态。使昆虫世界成为人类获得知识、趣味、美感和思想的载体,这样的作品在世界文学史上可谓空前。《昆虫记》不仅是一部研究昆虫的科学巨著,同时也是一部讴歌生命的宏伟诗篇。
在本书中,作者将专业知识与人生感悟融于一炉,娓娓道来,在对种种昆虫的日常生活习性、特征的描述中,体现作者对自然界与人生的独特思考。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本书的问世被看作是动物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神秘莫测的池塘
当我面对池塘,凝视着它时,我从来不曾感觉厌倦。在这个绿色的小小世界当中,不知道会有多少个忙碌的小生命正在生生不息。在充满泥泞的池塘边,随处可见一堆堆黑色的小蝌蚪在温暖的池水当中嬉戏着,追逐着;带有红色肚皮的蝾螈也将它的宽尾巴如船舵般摇摆着,缓缓地在水中前进;在芦苇草丛当中,我们还能够找到大量的石蚕幼虫,它们各自把身体隐匿在一个枯枝做的小鞘当中——这个小鞘是用于防御天敌及各式各样意想不到的灾难用的。
在池塘的深处,水甲虫在活泼地跳跃着,它的前翅的尖端带有一个气泡,这个气泡是帮助它呼吸用的。它的胸下有一片胸翼,在阳光下闪闪发光,犹如佩戴在一位威武的大将军胸前的胸甲与徽章。在水面上,我们能够看到一堆闪着亮光的“蚌珠”在打着转,欢快地扭动着,不对,那不是“蚌珠”,那其实是豉虫们在开舞会!离这里不远的地方,有一队池鳐正朝这边游来,它们那旁击式的泳姿,犹如裁缝手中的缝衣针那样迅捷而有力。
在这个地方,你还会看到水蝎,只见它交叉着前肢,在水面上悠游自在地做出一副仰泳的姿态,那神态,仿佛它是天底下最伟大的游泳健将。还有那蜻蜒的幼虫,身穿沾满泥巴的外套,身体的后部带有一个漏斗,每当它以极高的速度将乘装在漏斗里的水挤压出来时,依靠水的反作用力,它的身体就会以高速冲向前方。在池塘底部,躺着很多沉静又稳重的贝类动物。有时候,小小的田螺们能够沿着池底轻缓地爬到岸边,小心翼翼地缓缓张开自己沉重的盖子,好奇地眺望这美丽的水中乐园,同时尽情地呼吸一些陆地上的新鲜空气;水蛭们趴伏在它们的征服物上,不停地扭动着它们的腰身,一副扬扬自得的样子;成千上万的子孓在水中富有节奏地扭曲、舒展着身子,不久的将来,它们会蜕变为蚊子,成为人人喊打的坏蛋。
乍一看,这是一个死寂的池塘,尽管其直径不过几尺,但在阳光的孕育下,它却犹如一个辽阔神秘而又绝对丰富多彩的微观世界。它是多么能打动一个孩子的心,并诱发这孩子的无穷好奇啊!在我的记忆中留存的第一个池塘,深深地吸引了我,激发起我强烈的好奇心。
我小时候,家里很穷。除了我妈妈继承来的一所房子,与一块狭小而荒芜的园子之外,几乎一无所有。“我们将怎么生活下去呢?”这是一个相当严重的问题,时常会挂在我父母的嘴边。
你听说过“大拇指”的故事吗?那个“大拇指”躲在他父亲的矮凳子下,偷听到他父母关于生活窘迫的一番对话。我就很像那个“大拇指”。但我没有像他那样,能够藏在凳子底下,我是趴在桌子上,一面假装已经睡着了,一面偷听他们的谈话。幸运的是,我所听到的,并非“大拇指”的父亲所说的那种使人倍感心寒的话,相反地,那是一个极为美妙的计划。我听了之后,心中涌起一阵难以形容的快乐和欣慰感。
“我们来养一群小鸭子吧,”妈妈说,“将来肯定能换到不少钱。我们可以买些油脂回来,让亨利每天都照料它们,把它们喂得肥肥的。”
“太好了!”父亲高兴地说道,“让我们这就试试吧。”
那天晚上,我做了一个非常美妙的梦:我和一群非常可爱的小鸭子们一起漫步来到池畔,它们都穿着鲜黄色的衣裳,活泼地在水中打闹、洗澡。我在旁边欢欣鼓舞地看着它们洗澡,耐心地等它们洗个痛快,然后带着它们慢悠悠地走回家。半路上,我发现其中有一只小鸭子走得累了,就小心翼翼地把它捧起来,放到篮子里,让它甜甜地睡个好觉。
没想到就在两个月后,我就美梦成真了:我们家里开始饲养二十四只毛茸茸的小鸭子。鸭子自己不会孵蛋,往往要由母鸡来代孵。可怜的老母鸡根本分辨不出到底孵的是自己的亲骨肉还是别人家的“野孩子”,只要是那圆溜溜的,和鸡蛋样子相近的蛋,它都很乐意去孵,并把孵出来的小生物当作自己的亲生孩子一般去对待。负责孵育我们家小鸭的是两只黑母鸡,其中一只是我们家的,而另一只是朝邻居借来的。
我们家的那只黑母鸡,每天都会陪着小鸭子们玩耍,不厌其烦地与它们做游戏,让它们尽快快乐健康地成长。我向一只木桶中注了些水,约有两寸高,这个木桶就成了小鸭子们的游乐场与水上乐园。只要是晴朗的日子,小鸭子们总是在里面一边沐浴着温暖的阳光,一边洗澡嬉戏,显得无比的美满、和谐与舒适,令一旁的黑母鸡艳羡不已。
两周后,这只小小的木桶已经无法满足小鸭子们的要求了。它们需要更多的水,这样它们才可以在里面自由自在地翻身、跳跃,它们还需要大量的小虾米、小螃蟹、小虫子之类的生物,来满足它们日渐增大的胃口。而这些食物通常大量聚集在彼此缠绕的水草中,等候着小鸭子们自行猎取。P1-3
读书是一件辛苦的事,读书又是一件愉悦的事。读书是求知的理性选择,同时,读书又是人们内在自发的精神需求。不同的读书者总会有不同的读书体验,但对经典之藏,对精品之选的渴求却永远存在。
传统上,读书是求学的手段,千百年来,人类知识的传承,最重要的总是通过书籍的记载与传述。因为有了书,人类才可以文脉延续,薪火相传。西哲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因而,先贤们都把读书当作高尚而庄重的事情,赋予读书神圣、光荣的使命感。故此,韦编三绝、悬梁刺股,以及凿壁、囊萤、映雪等等,就成了刻苦求学的典型,千百年来成为人们效法的楷模。于是,寒门学子挑灯夜读,富家子弟潜心求学,或诚心拜师,或自学成才,诸如此类的事例,就成了激励学子上进求学的传说故事而广泛流传。
书籍除了自身寓含的教化功能外,还能让人感到身心的愉悦和快乐。在文化生活极度匮乏的年代,人们极力去寻找各种承载文明的载体,来填塞文化需求的饥渴。一本残破小书,可以在上百人的手中传递和阅读,看完后仍意犹未尽,不忍释卷。彼时,人们读书如饥似渴,却并无黄金屋、颜如玉一类的功利目的,有的只是内心的精神需求,读书的愉悦与快乐正在于此。仲春季节,读书间隙,推窗而立,鸟语花香扑面而来,内心深处则有禾苗拔节的哔剥之声回响;炎炎夏日,一卷在手,品茗读书,摇扇驱蚊,自然能感受到心灵的清凉和愉悦;秋风瑟瑟,听窗外传来淅淅沥沥的雨声,嘬一口酽茶,想起“风声雨声读书声”的名联,便会发出会心的微笑;数九严冬,寒意砭骨,围炉夜读或雪夜捧卷,书香入腹,情暖人心,又能体验到视通万里、思接干载的悠悠遐思。
无论是求学求知还是寻求精神上的愉悦,读书都是我们的一种心灵之旅,是接受自我内心的召唤和灵魂的导引上路,让自己再次起飞得到新生的力量。变换的风景,奇异的遭遇,萍逢的客人……这一切旅途中可能发生的事件,都会在我们读过的书籍中出现,它们强烈地超出了我们已知的范畴,以一种陌生和挑战的姿态,敦促我们警醒,唤起我们的好奇。在我们被琐碎磨损的生命里,张扬起绿色的旗帜;在我们刻板疲惫的生活中,注入新鲜的活力。
正因为读书之益,读书之趣,我们才对书籍本身挑剔起来。试想,灵魂之伴侣如何可以等闲视之呢?一本书的好坏,总会有无数人来品评,既有芸芸众者即兴点评,又有专家学者细心解析,然而,书籍最终的裁定者是历史而不是某一种潮流。随着时光的淘汰,留下来的经典之作渐渐走进更多人的视野,留在人们的案头,成为经典之藏。
“典藏”之作正如伴随我们的益友,多闻、博大、精彩而有趣,这样的益友,需要人们用心地品读,细心地筛选,最终把最好的“朋友”留在自己的身边。我们的“典藏”正是帮助读者挑“益友”的一种尝试,希望能把经典的、有价值的或者有趣的书籍放在读者的案头,让它们像朋友一样陪伴每一位读者走上自己的心灵之旅。
当我们打开书本,走进属于自己的心灵世界,自然能够体验那种君临一切的奇特感觉。此时心如止水,宁静安然,恰如室外无言的星月,美文佳句不期而至时,或击案称绝,或吟哦出声,甘之如饴。愿这“典藏”之作能给我们的心灵留下一块绿荫,助大家在自己的漫漫行旅中搭起一座可供休憩的风雨亭,对抗庞大、芜杂、纷繁的外界侵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