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与邬达克同时代--上海百年租界建筑解读(精)
内容
编辑推荐

邬达克之于上海,是20世纪城市文化风貌转折的一杆帆影。建筑的背后,是美学,更是时代潮流变迁的桅杆。在《与邬达克同时代--上海百年租界建筑解读(精)》这本书中,作家王唯铭生动而饱满的笔触,就像一把犀利的美工刀,轻轻剔除遮蔽真相的岁月尘埃,还原出邬达克以及其他西方建筑设计师们勾画的历史线条与风情,让百年租界建筑这一段对于上海来说风格独特的人文景观,亲切并且完整地重现在我们的视野里。

内容推荐

近年来,随着中国上海的地位在国际上的不断提升,拉斯洛·邬达克也获得了极大的知名度,匈牙利、斯洛伐克等国为此竞相争夺着他的国籍地。

怀着对邬达克的敬仰,上海知名作家、城市评论家王唯铭先生,历时数年,亲临邬达克留下的那些让“石头也焕发出诗意”的建筑,探访了许多邬达克在上海的充满传奇的故事。为了提升书稿的历史文化内涵,他长时间地泡在图书馆里查阅,求证了与邬达克有关的众多档案资料,并以激情饱满的笔墨、诗一样的语言撰写了《与邬达克同时代--上海百年租界建筑解读(精)》这部书稿。全书以邬达克作为情节贯串。自他1893年出生起,直至1958年病逝于美国,中间穿插着一段段珍珠般的故事,他留下的各色建筑更成为其传奇人生的见证。

为了能更好地还原邬达克的事业与生活,本书亦撰写了与他同时代的西方建筑设计师及一批中国民族建筑设计师如董大酉、范文照等在上海留下的种种建筑,使作品在比照中更具感染力和艺术张力。

为使本书更具真实性和视觉冲击,《青年报》摄影记者施培琦不辞辛劳,跟随作者将邬达克在上海29年中设计的主要建筑一一走遍,用他的镜头忠实-而艺术地捕捉了众多精彩的影像,大大丰富了本书的史料价值。

《与邬达克同时代--上海百年租界建筑解读(精)》这本书,不仅还原了上海在建筑世界的第一个黄金时代和锦绣荣华,还使它的城市特性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张扬,正如美国作家墨菲那句经典名言所说:上海是打开近代中国的一把钥匙。

此精装本在平装本的基础上进行了若干文字修订与润色,并增加了个章节和若干照片,使全书更趋完善臻美。

本书是送给上海这座城市的一份珍贵的礼物!

目录

序一

序二

A时代

 1.所有的故事开始于1893年1月8日

 2.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邬达克是个光荣的旗手

 3. 站在外滩码头上,无人在意邬达克

AA时代

 1. 上海由来,一切开始得那么的早

 2. 殖民地风格与简屋:从华洋分居到华洋同处

 3. 外白渡桥:从此岸到彼岸的上海往事

 4. 在帝国总会的长廊酒吧中喝着威士忌

 5. 派克弄开始延伸:1917 年的先施公司

 6. 派克弄再次延伸:1918 年的永安公司

 7. 黄阿根们原来生活在石库门

 8. 私家花园:先是李鸿章,随后哈同

B时代

 1. 何东住宅:西下的光芒金黄着爵士的那颗心

 2. 卡尔登大戏院:张爱玲在它面前挪腾而去

 3. 诺曼底公寓:1924 年的优雅和从容

 4. 息焉堂:邬达克的指尖全都洋溢着虔诚

BB时代

 1. 1899年之后,上海有了一个崭新跳脱

 2. 沿江:外滩27 号中傲慢的大班们

 3. 沿江:汇丰银行中那一根根圆润的大理石柱子

 4. 沿街:贝当路上那幢美妙的小红楼

 5. 沿街:华商纱布交易所中的高耸大厅

 6. 电影院:沉浸在白日梦中的上海性灵

 7. 私家别墅:从马立斯到嘉道理再到斯比门

C时代

 1. 美国花旗总会:乔治亚风格后的崭新路径

 2. 孙科别墅:风格混合、意味独特的古堡

 3. 慕尔堂:圣光照耀着的这个空间

 4. 刘吉生住宅:爱情缠绕在爱奥尼巨柱上

 5. 哥伦比亚住宅圈:邬达克讨得时代的新欢

CC时代

 1. 进入30年代,一切似乎如梦如幻

 2. 江海关大楼:绕梁不去的威斯敏斯特钟声

 3. 华安大厦:吕岳泉只手打下的天地

 4. 麦特赫斯特公寓:中产阶级热烈地兴起

 5. 上海跑马总会:这种生活被上海市民疯捧

 6. 上海舞厅:大众在这里狂欢着自己的肢体

 7. 名流们的住宅:1931的王伯群,1934的小施维亚

 8. 海上闻人的公馆:黄家花园与杜公馆

D时代

 1. 大光明大戏院:那片始终不曾散去的金黄光

 2. 国际饭店:让上海自豪了半个世纪的地标

 3. 达华公寓与吴同文住宅:彻底的告别,彻底的现代主义

DD时代

 1. 如同容闳般出发和回归的男人们

 2. 董大酉:“大上海计划”不倦的实施者

 3. 范文照:在古典主义与现代主义间舞蹈的大师

 4. 陆谦受:在外滩,高度不只是物理的一个向度

 5. 杨锡缪:百乐门使他进入了历史

尾声

再见,上海;再见,我的生命

后记

试读章节

2.殖民地风格与简屋:从华洋分居到华洋同处

一、巴冒尔与上海开埠

请让我先作假设。

倘若1839年7月,九龙尖沙嘴村英国水兵没有醉酒打死村民林维喜,那么,驻华商务监督义律就不会对此只作一个轻描淡写的惩罚,而中国历史上无出其右的林则徐大臣,就不会让义律交出凶手,也不会就此永远禁止与英国的一切贸易,并将英国人驱逐出境;接着应该是,下述事实便不会发生:1840年1月16日,维多利亚女王在国会发表演说,说“在中国发生的事件,已经引起我国臣民与该国通商关系中断,朕已极严重注意,并将继续注意这一影响我国臣民利益与王室尊严的事件”,同年4月,英国国会对此进行激烈辩论,最终以271票对262票通过对天朝帝国的军事行动,尽管英国政府始终未曾正式宣战,认为“军事行动只是一种报复”。

假设并不成立。

一切正以它的逻辑进行。

日不落帝国的庞大舰队正向天朝帝国开来,而在天朝帝国的眼中,他们只是不值一瞥的“蛮夷”,卑微而又卑贱的蛮夷!

时间是1840年6月28日到1842年8月,为这场战争,天朝帝国投入的兵力为91680人,结果伤亡22799人,日不落帝国投入的兵力为20000人,结果伤亡523人。对天朝帝国来说,最为不堪的结果是香港岛的割让,而在这个巨大创口上撒上一把盐的要算“五口通商”,“五口”中有着我们的上海。

战争结束没有多久,巴富尔便来到了上海。

此君系英国驻印度马德拉斯野战队的一名上尉,他的到来,正式身份是大不列颠帝国驻上海的首任领事,当他将军靴踩在李家庄的烂泥地上,对自己肩负的使命想来十分清楚:在经过现代火器与冷兵器的较量之后,日不落帝国已经教训了天朝帝国,现在,以帝国上院和下院的名义,他要做的事情就是敲开上海道台宫慕久把持的上海大门,让女王王冠上的钻石光芒放射在亚洲这一端。

1843年11月17日,上海开埠。

两年之后,1845年,巴富尔又与上海道台宫慕久签订了《上海土地章程》,正式确定了第一块租界的土地面积:830亩约55万平方米的土地。三年后,也即1848年,英国驻上海第二任领事阿礼国又胁迫上海道台将租界面积由830亩增加到2820亩约188万平方米。

至此,在外滩,当时的李家庄烂泥地上,西方的军人与商人渴望着对上海的另一种意义的控制,而他们的建筑师们,尽管很少有人在那个时代的上海留下自己确切的名字,却尝试着改写这座城市的天际轮廓线,这个轮廓线,与若干公里之外被城墙包围起来的上海臣民居住的空间所形成的轮廓线应该是截然不同的。  二、殖民地风格与简屋

最先的建筑在风格上应该被称为“殖民地式”,也可以很专业地称作“券廊式”。

1843年,我们所知的那家擅长并不光彩的鸦片贸易的英商怡和洋行,率……

P30-31

序言

编者的话

在上海这个时尚而充满了生命力的东方之都,每一缕轻风、每一栋建筑都在诉说着一个个古老而传奇的故事,斯裔匈籍的著名建筑设计师拉斯洛·邬达克的故事就是其中之一。他色彩斑斓的上海之行,为这座历史名城留下了许多至今依然令我们肃然起敬的建筑。

邬达克的上海之行始于1918年11月,他将西方的设计理念和东方的文化风情融为一体,在上海的不同区域赫然留下了数以百计的建筑,这些作品风格多样、为人称道,其中大光明大戏院、国际饭店早已成为上海人生活方式的一个坐标。

近年来,随着中国上海的地位在国际上的不断提升,拉斯洛·邬达克也获得了极大的知名度,匈牙利、斯洛伐克等国为此竞相争夺着他的国籍地。

怀着对邬达克的敬仰,上海知名作家、城市评论家王唯铭先生,历时数年,亲临邬达克留下的那些让“石头也焕发出诗意”的建筑,探访了许多邬达克在上海的充满传奇的故事。为了提升书稿的历史文化内涵,他长时间地泡在图书馆里查阅,求证了与邬达克有关的众多档案资料,并以激情饱满的笔墨、诗一样的语言撰写了《与邬达克同时代——上海百年租界建筑解读》这部书稿。全书以邬达克作为情节贯串。自他1893年出生起,直至1958年病逝于美国,中间穿插着一段段珍珠般的故事,他留下的各色建筑更成为其传奇人生的见证。

为了能更好地还原邬达克的事业与生活,本书亦撰写了与他同时代的西方建筑设计师及一批中国民族建筑设计师如董大酉、范文照等在上海留下的种种建筑,使作品在比照中更具感染力和艺术张力。

为使本书更具真实性和视觉冲击,《青年报》摄影记者施培琦不辞辛劳,跟随作者将邬达克在上海29年中设计的主要建筑一一走遍,用他的镜头忠实-而艺术地捕捉了众多精彩的影像,大大丰富了本书的史料价值。

《与邬达克同时代——上海百年租界建筑解读》这本书,不仅还原了上海在建筑世界的第一个黄金时代和锦绣荣华,还使它的城市特性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张扬,正如美国作家墨菲那句经典名言所说:上海是打开近代中国的一把钥匙。

此精装本在平装本的基础上进行了若干文字修订与润色,并增加了个章节和若干照片,使全书更趋完善臻美。

本书是送给上海这座城市的一份珍贵的礼物!

后记

接到唯铭先生的邀请,为他这本精装本《与邬达克同时代》写个跋,真的是让我手足无措,唯额头冒汗耳。我既非唯铭这样的才情作家,洋洋洒洒几千字,信手拈来,半日之功矣;更非陈保平、汪孝安这样的专家兼大家,能帷幄之中,千里之外,微言大义,画龙点睛。

苦思多日,终得一策,我不禁窃喜,觉得自己就某方面来说还真可算是唯铭的同道中人。

这某方面,就是韩愈那著名的六个字:传道、授业、解惑。唯铭是个写书的,我算是半个教书的。不管是写书还是教书,我想目标大抵是一致的吧。既如此,我这半个教书的,就斗胆来给读者们聊聊我心目中那个写书的王唯铭吧。

认识唯铭是在十多年前了,那时我刚创办新世界教育没几年,非常希望认识一些文化新闻界的朋友,从他们那里汲取些养分,以开拓自己的思路,做好自己的教育事业。那时的唯铭,给我的印象是知识丰富,口若悬河,唐诗宋词随口一首,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张口一段。尤其是对上海滩的时尚潮流,更是如数家珍,令我非常佩服。而且其表现力非凡,从卡拉OK到山东快书乃至即兴舞蹈,都是说来就来,有板有眼,颇具专业水准。我一直觉得,从各方面来说唯铭先生都是个很有宽度的人。

这些年来,经常会收到唯铭先生的新书,既有长篇小说如《迷城·血》、《迷城·伤》、《亲爱的,飞》等,也有纪实作品如《上海七情六欲》、《墙-呼啸——1843年以来的上海建筑》、《少数人的上海》等。每次拿到书,我都会花几天时间认真拜读,尽情感受和体会唯铭作品中细腻的城市情感和一如既往的宽度。

去年流火八月的上海书展之上,我又收到了唯铭先生的最新力作,就是这本《与邬达克同时代))。按我们共同的朋友,广告策划人陆新和先生的说法,这是唯铭写得最好的一本书。如此评价高的书,我当然更要认真读了。

果然,这是一本你打开就合不上的好书。尤其是对我们这些生于斯长于斯的年轻上海人来说,更是一本打开就不舍得合上的书。而于我而言,尤为重要的是对唯铭先生的一个重大发现:就是他其实不仅有宽度,还有深度。

在我们儿时的记忆中,提到上海,一定是国际饭店这栋抬头要掉帽子的上海最高的标志性建筑。当然,还有不少我们学生时代记忆深刻的地方,比如大光明电影院,小时候看喜欢的电影是一定要去大光明的。那时去大光明看场电影,就像今天飞去洛杉矶柯达剧院看奥斯卡似的,足以向小伙伴们炫耀一个礼拜的。还有长江剧场,那时看话剧好像主要是在长江剧场,还没安福路什么事,那是给我的学生时代很多精神食粮的地方。还有小时候经常走过,但从来没敢进去的充满神秘感的沐恩堂等。看了《与邬达克同时代》,我才知道,原来这些陪伴我少年时代的神秘又迷人的空间都是同一个外国人的作品,他就是来自前奥匈帝国的建筑设计师——邬达克。

这的确让我对上海这个城市的国际化有了全新的感知。记得曾经有人说,整个亚洲,最西方化的城市不是东京、新加坡,也不是香港,而是上海。因为,上海的西方化是存在于这座城市骨子里的基因中的。我想,这点在唯铭先生的书里面可以得到充分的证实。

唯铭先生告诉我说,他还在构思一本新的关于上海前世今生的纪实作品。如果你读完这本《与邬达克同时代》,我想一定会和我一样,对那本还在孕育之中的关于上海的新作充满期待。对每一个上海人和非上海人来说,唯铭先生的书都将是他们了解上海,爱上上海的重要路径。

新世界教育总裁 许纬

2014年2月6日

书评(媒体评论)

邬达克之于上海,是20世纪城市文化风貌转折的一杆帆影。建筑的背后,是美学,更是时代潮流变迁的桅杆。在这本书中,作家王唯铭生动而饱满的笔触,就像一把犀利的美工刀,轻轻剔除遮蔽真相的岁月尘埃,还原出邬达克以及其他西方建筑设计师们勾画的历史线条与风情,让百年租界建筑这一段对于上海来说风格独特的人文景观,亲切并且完整地重现在我们的视野里。

——学者、作家 陈保平

王唯铭这本书从文学的角度,架起了建筑学与公众的一座桥梁,而邬达克在上海建筑实践的二十多年则仿佛上海近代建筑发展的一个缩影,其凸显的文化价值值得引起关注。

——建筑家 汪孝安

上海这座城市的文化遗产,无论是外观形态,还是精神气质,都和从1843年到1949年间的“华洋杂居”格局息息相关。百年筑城,上海的发展模式并不是种族对立,互相侵凌。相反,华洋人士之间既有竞争,更是合作,他们共建“魔都”,一起成为“上海人”。那是上海的大时代,算得上是真“海派”。王唯铭笔下的匈牙利人建筑师邬达克,带我们闪回那个“黄金时代”,也提醒大家老上海消失了的是什么。

——历史学家 李天纲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与邬达克同时代--上海百年租界建筑解读(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唯铭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8120990
开本 16开
页数 398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390
出版时间 2014-04-01
首版时间 2014-04-01
印刷时间 2014-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科学技术-建筑-建筑理论与文化
图书小类
重量 0.714
CIP核字 2014033663
中图分类号 TU-092.5
丛书名
印张 26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46
176
2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10:4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