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契诃夫中短篇小说选(俄汉对照全译本)
内容
编辑推荐

《契诃夫中短篇小说选(俄汉对照全译本)》收入契诃夫的八篇小说,都是极具经典性的名篇。这八篇小说,对于许多中国读者而言都耳熟能详,在众多的中文版契诃夫小说选集里几乎属于必选篇目,有的甚至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它们分别表现了不同的主题:《小官吏之死》《胖子和瘦子》《变色龙》《万卡》《苦闷》《挂在脖子上的安娜》《套中人》《六号病房》。

本书系双语读物,是俄汉对照本的契诃夫小说选,本书中八篇小说按照篇幅由短到长的顺序排列,读者对象为达到高校俄语四级水平的学生。

内容推荐

契诃夫小说的代表作数量巨大。限于篇幅,《契诃夫中短篇小说选(俄汉对照全译本)》只收入了八篇,只占其中极小的部分,但是都是极具经典性的名篇。这八篇小说,对于许多中国读者而言都耳熟能详,在众多的中文版契诃夫小说选集里几乎属于必选篇目,有的甚至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它们分别表现了不同的主题:有的表现小人物为生计而无奈地苦苦挣扎的境遇,及其战战兢兢、卑躬屈膝的心态和面貌,如《小官吏之死》《胖子和瘦子》;有的鞭笞见风使舵,在权势者面前奴颜媚骨毕露,在弱势者面前趾高气扬、以势压人的势利小人,如《变色龙》;有的描述底层人民悲惨的生活状况,如《万卡》《苦闷》;有的针砭追求虚荣、庸俗无聊、鼠目寸光和厚颜无耻的人生哲学,如《挂在脖子上的安娜》;有的以象征的手法揭露专制制度对社会的压制,以及这种制度的保守和虚弱,如《套中人》;有的揭示专制制度下阴森可怕的俄国社会现实,如《六号病房》。

本书系双语读物,是俄汉对照本的契诃夫小说选。

目录

小官吏之死

胖子和瘦子

变色龙

万卡

苦闷

挂在脖子上的安娜

套中人

六号病房

试读章节

在一个美好的夜晚,有一位毫不逊色的庶务官伊凡·德米特里奇·契尔维亚科夫,坐在剧院池座第二排,用望远镜在观赏《科尔涅维尔的钟声》。他看着戏,觉得心旷神恰。然而突然……小说里常会遇到“然而突然”这种字眼。作者没有错:生活就是这样充满着突发事件!然而突然他的脸皱了起来,眼珠向下翻动,呼吸也停了下来……他把望远镜从眼前拿开,低下头,于是……阿嚏!!!您看到,他打了个喷嚏。无论何人,无论在何地,打喷嚏是禁不住的。农民打喷嚏,警察局局长也一样打喷嚏,就连三等文官有时也打喷嚏。谁都会打喷嚏。契尔维亚科夫一点儿也不觉得难堪,他用手绢擦了擦脸。作为一个懂礼貌的人,他看了看自己的周围:看他的一声喷嚏是否搅扰了什么人?可这时他不得不感到难堪了。他看到坐在他前面第一排的一个小老头正使劲用一只手套在擦自己的秃顶和脖颈,嘴里还喃喃说着什么。契尔维亚科夫认出了小老头就是将军级文官勃里沙洛夫,他在交通管理部门任职。

“我把唾沫星子溅到他身上了!”契尔维亚科夫想道。“他不是我的上司,是别的机关的长官,不过总归不大好。得向他道声歉。”

契尔维亚科夫咳嗽了一声,把身子凑向前去,轻轻地在这位长官的耳边说道:

“对不起,大人,我的唾沫溅着您了……我不是有意……”

“没事,没事……”

“看在上帝的分上原谅我。我实在……我不是有意的!”

“唉,请坐下!让我听戏!”

契尔维亚科夫很尴尬,傻乎乎地微微一笑,开始向舞台上看。他看是看着,可是那种怡然自得的感觉却没有了。他开始感到惶恐不安。幕间休息时他向勃里沙洛夫走去,走到他身边,壮起胆子嘟嘟嚷嚷地说道:

“我的唾沫溅着您了,大人……请原谅……我实在……不是……”

“唉,别说了……我都忘了,您还在唠叨那件事!”大官说道,同时不耐烦地撇了撇下嘴唇。

“说是忘了,可他的眼神却不怀好意,”契尔维亚科夫疑惑地望了望大官想道,“他连话都不想说。应当向他解释一下,说我根本不愿这样做……这是本能反应,要不他会以为我有意向他吐唾沫。现在他不会这么想,可以后会这么想!……”

回到家里,契尔维亚科夫对妻子说了自己的失礼行为。在他看来,妻子对他刚才那件事的态度似乎过于掉以轻心。先是吓了一跳,后来听说勃里沙洛夫不是本单位的,也就放心了。

“不过你还是得走一趟,去道个歉,”她说。“他会认为你在大庭广众面前举止不得体。”

“就是嘛!我倒是赔了不是,可是他那样子有点儿怪……连一句相关的话也没有说。不过当时确实也没有时间交谈。”

第二天,契尔维亚科夫换了一套崭新的文官制服,理了发,就前往勃里沙洛夫官邸登门解释……走进接待室,他看见有许多求见的人,在这些人中间的正是大官本人,大官已经开始听取各种请求。询问了几位求见者后,大官把眼睛抬起来看着契尔维亚科夫。

“昨天在‘阿卡迪亚’戏院,如果大人想得起来的话,”庶务官开始汇报,“我打了个喷嚏,无意中把唾沫……请原谅……”

“我当什么事呢……天晓得!您有何贵干?”大官转向下一个求见者。

“他连话都不愿跟我说!”契尔维亚科夫脸色煞白,想道。“那就是说他生气了……不,这件事不能就这么算了……我要跟他解释一下……”

当大官和最后一名求见者谈完话,起身向里间走的时候,契尔维亚科夫跨步跟上他,开始喃喃地说:

“大人!如果是我斗胆搅扰大人的话,那我敢说,正是由于一种悔恨之情!您也知道,那不是故意的。”

大官摆出一副哭笑不得的面孔,挥了挥手。

“您简直是在开玩笑,仁慈的先生!”他说着消失在门里面了。

“这怎么是开玩笑呢?”契尔维亚科夫想。“压根儿就没有一点儿开玩笑的意思!当了这么大的官,居然连这一点也不明白!既然这样,那我再也不想给这位自以为了不起的人赔不是了。算了吧!我给他写封信,不想上门了!真的,不上门了。”

契尔维亚科夫在回家的路上这样想着。给大官的信他没有写。他想呀想,就是想不出该怎么写这封信。只好第二天当面去做解释。

“我昨天来打扰过大人,”当大官抬起头,用问询的目光看着他的时候,他喃喃说道,“并非像您说的为了开玩笑。我是因为打了喷嚏,唾沫溅着了您,才来道歉的……可‘开玩笑’三个字我连想都没有想过。我敢开玩笑吗?我们这样的人如果敢开玩笑,那就意味着对大人物的敬意……一丝一毫也没有了……”

“滚出去!”大官突然脸色发青,浑身发抖,大声吼起来。

“怎么啦,大人?”契尔维亚科夫吓得愣住了,轻声问道。

“滚出去!!”大官双脚跺地,又一次吼道。

契尔维亚科夫肚子里似乎有东西在翻腾。他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倒退着向门口走去,到了街上,摇摇晃晃地走着……他木然地回到家,衣服也不脱,往沙发上一躺……死了。P9-12

序言

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1860一1904),俄罗斯著名小说家与剧作家,1860年1月29日出生于俄国罗斯托夫省的塔甘罗格市。其父祖两代曾经都是农奴。凭借自己的勤劳与智慧,契诃夫的祖父受到东家的青睐,被命担任主人家糖厂的经理。他本人也因陆续积攒了一些钱财,从而得以在1841年为一家人赎了身,成为自由民,这比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统治下宣布废除农奴制的“农奴制改革”早了二十年。契诃夫的父亲获得自由民的身份以后,娶了亲,并在当地开了一家杂货铺谋生。然而店铺经营惨淡,一家人生活过得十分艰难。他育有六个子女,后来成为作家和医生的,是其中第三个孩子安东。父亲对孩子非常严厉,经常打骂。尽管如此,契诃夫对父母却始终非常孝顺。1876年,父亲的店铺因经营无方而破产,一家人只好远走他乡,赴莫斯科谋生。这时安东正在法语学校求学,无法跟随家人迁徙,便只身留在故乡,以继续完成学业。为了维持生计,年方十六的未来作家一边读书,一边做业余家庭教师。1879年,他中学毕业,考进了莫斯科大学医学系。

由于家庭贫困,进大学的第二年,契诃夫开始以文学记者的身份为一些幽默期刊写短小的幽默作品,借以维持生计。这便是他文学创作的开始。这些搞笑作品虽然文学价值不大,却能见容于书刊检查机关,也能吸引一批读者。随着发表作品数量的增加,他的名声也逐渐传播开来。应当指出,他早期的作品尽管多以搞笑为主,但是也不乏主题严肃、针砭时弊、讽刺社会不良现象和世态人心的作品,如《胖子和瘦子》《变色龙》《普里什别叶夫中士》等。在名声不断扩大的同时,他的创作也开始受到文学界的关注与重视。1886年,作家格里戈罗维奇写信给他,除了肯定他的文学才华,还希望他珍惜自己的艺术天赋,多写有意义的作品。他深受启发,开始以严肃的态度对待创作,以后陆续写出了一系列具有深刻思想的好作品。

大学毕业以后契诃夫一边行医,一边继续写作,到后来文学创作成了他生活中最主要的内容。早年的艰辛使他对民间疾苦有切身体会,深谙下层民众的生活状况,对他们充满同情与怜悯。在成名并且过上了相当富裕的生活,甚至购置了庄园、别墅以后,他仍然不忘劳苦大众,坚持为贫民义诊、办学。如今,我们在位于莫斯科远郊、现名“契诃夫”的小镇附近,作家的故居庄园博物馆“梅里霍沃”,能看到他专门为农民免费治病的诊室,为治病所需而种植草药的园圃,为农民子弟办的学校旧址,这些便是明证。

1904年7月15日,契诃夫因患肺结核在德国城市巴登维勒逝世,享年44岁。虽然他的文学活动只有短暂的24年,然而在这短短的24年里,他为人类的文学宝库留下了丰富的遗产。20世纪80年代,苏联出版的《契诃夫全集》多达30卷,其中作品占18卷,另有12卷书信,总字数约相当于1000万汉字,可见创作之丰。

契诃夫的小说在中国拥有大量读者。相比之下,阅读他的戏剧作品的人要少得多。因此,我们有必要对他的戏剧作品提上一笔。契诃夫的戏剧创作始于19世纪80年代中期。第一部剧本是写于1886年的《论烟草的危害》。他早期的戏剧以轻松喜剧为主,除了上面提到的,还有《蠢货》《求婚》《一个不由自主的悲剧角色》《纪念日》《伊凡诺夫》等,其内容与风格也同早期小说比较接近。从19世纪90年代开始,契诃夫先后创作了四部使他成为著名剧作家的戏剧,依次是《海鸥》(1896,又译《白鸥》)、《万尼亚舅舅》(1897)、《三姐妹》(1901)和《樱桃园》(1904)。在这些剧本里,剧作家揭露了深刻的社会问题,取得了巨大成功。契诃夫还和艺术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丹钦科进行了创造性的合作,对舞台艺术做出了重大改革。

契诃夫小说的代表作数量巨大。限于篇幅,本书只收入了八篇,只占其中极小的部分,但是都是极具经典性的名篇。这八篇小说,对于许多中国读者而言都耳熟能详,在众多的中文版契诃夫小说选集里几乎属于必选篇目,有的甚至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它们分别表现了不同的主题:有的表现小人物为生计而无奈地苦苦挣扎的境遇,及其战战兢兢、卑躬屈膝的心态和面貌,如《小官吏之死》《胖子和瘦子》;有的鞭笞见风使舵,在权势者面前奴颜媚骨毕露,在弱势者面前趾高气扬、以势压人的势利小人,如《变色龙》;有的描述底层人民悲惨的生活状况,如《万卡》《苦闷》;有的针砭追求虚荣、庸俗无聊、鼠目寸光和厚颜无耻的人生哲学,如《挂在脖子上的安娜》;有的以象征的手法揭露专制制度对社会的压制,以及这种制度的保守和虚弱,如《套中人》;有的揭示专制制度下阴森可怕的俄国社会现实,如《六号病房》。

可以这样说,这为数不多的八篇中短篇小说,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作家所生活时代的众生相。在《小官吏之死》与《胖子和瘦子》里,作家分别塑造了契尔维亚科夫和波尔菲里这两个人微位卑的下级官僚的形象。契尔维亚科夫是一个庶务官,波尔菲里则是一名科长,两者都属于官僚阶级,面对处于社会底层的贫苦百姓,他们可能会自以为地位高人一等而沾沾自喜。但是面对比自己位高权重的人物,便要露出诚惶诚恐、战战兢兢、奴颜婢膝的窘态。契尔维亚科夫仅仅因为看戏的时候打了一个喷嚏,怀疑唾沫溅着了坐在自己前排的一位将军级文官,从此惶惶不可终日,一而再,再而三地到大官面前道歉,以至搅得对方厌烦,甚至发怒,终至于在惊悚惶恐中骤然死去。波尔菲里与久违的儿时伙伴米沙不期而遇,在意外的惊喜中重温同窗时代的趣事,述说眼下各自的境况,这本是人生中最自然、也最合乎情理的事情,但是一听说当年一起调皮嬉戏的伙伴已经官居三等,高出自己几个等级,便惊惶得不知所措,先前面对挚友的那种无拘无束、亲密无间的朴实谈吐荡然无存,顿时从惊愕的呆滞中挤出一副低三下四、毕恭毕敬的媚态,连说话的语气也倏然一变,而“大人”不离口了。甚至连他的妻子也把本来就长的下巴拉得更长,儿子则向前跨上一步,慌乱中把学生帽也掉落在地。如此生动的描述,其实是对世态人心鞭辟入里的剖析与批判。

《变色龙》塑造了奥楚密洛夫这个见风使舵的势利小人的典型形象。他俨然以执政者的面貌出现,带着没收来的醋栗,在普通百姓面前招摇过市,摆出一副不可一世的架势。当听说赫留金被狗咬了手指,他便装出主持正义的样子,要对狗进行处罚,但是一听说这狗可能是将军家的,态度便遽然改变,倒过来严词训斥赫留金,反而媚态十足地对狗大加赞赏;后来又听说这狗可能不是将军家的,他的态度再次发生一百八十度的转变,如此反复再三。契诃夫通过这个形象,对现实生活中变色龙式人物卑劣品性的刻画,可谓入木三分。

《万卡》通过一个孤儿给在乡下的唯一亲人——爷爷康斯坦丁·马卡雷奇写信的经过,逼真地描述了这个幼年失怙的苦儿,在城里鞋匠铺的学徒生活中所遭受的种种苦难:除了饥寒冻馁和一个儿童不堪承受的劳务,还要受尽责骂、羞辱与毒打,以至发出“我的生活毫无希望,连条狗都不如”的呐喊。这是旧俄时代农村里许多不幸儿童悲惨生活的真实写照。小说《苦闷》里,在严冬的雪夜孤苦伶仃地停车待客的马车夫约纳,一夜只做了两笔生意,而每笔生意的报酬不过二十戈比左右的小钱,连买燕麦喂马的本钱也不够,但是为了糊口还得继续苦苦挣扎。更有甚者,这个丧偶的苦命人新近又遭遇失子之痛,他几次向坐车人诉说自己的不幸遭遇,想借此纾解心头的苦楚,但是听者对此漠不关心,话刚提了个头,就被粗暴打断,一腔苦水只能往自己肚子里咽。本来人生的悲伤莫过于失亲之痛,可是作为身处社会底层的一个苦力,他的痛苦有谁来关心?他又能“向谁去诉说”?

《挂在脖子上的安娜》里的女主人公安娜,出身于一个中学教师家庭,父亲的酗酒,加上母亲的去世,使这个本来可以温饱无虞的家庭在经济上捉襟见肘。出于现实的考虑,她嫁给一个有钱但是年长她二十多岁的官僚。起初,她徒有官太太的名义,在家庭里却毫无地位,对丈夫除了惧怕,更无感情可言,她身无分文,经济上甚至比在娘家时还要拮据。后来丈夫为了自己仕途的升迁,利用妻子的美色和交际能力,巴结上司公爵大人,终于如愿以偿,既得到圣安娜勋章,又继续觊觎着四级弗拉季米尔勋章。对妻子的态度也一改当初在经济上的一毛不拔与喋喋不休的道德训诫,任由妻子随心所欲地周旋于上流社会。安娜开始过上了纸醉金迷的生活,不仅摆脱了经济上的窘境,可以肆无忌惮地挥霍丈夫的钱财,而且对丈夫的态度也由惧怕变为傲慢。契诃夫通过安娜和她的丈夫莫台斯特的形象,鞭笞了旧俄上流社会那种追求虚荣、鼠目寸光与空虚无聊的人生态度。

《套中人》是契诃夫小说中最经典的篇章之一,可谓无人不晓。别里科夫这个把自己从身体到思想,乃至使用的器物都竭力装进套子里的人物,已经成为专制制度维护者的代名词,成为因循守旧和压制人性、束缚思想的保守势力的象征。他的言行无一不与专制统治下俄国当局的意志保持一致。在他看来,“只有禁止什么事情的通告和报刊的文章才是明白无误的东西”“凡是允准或许可的内容,他就觉得里面总隐含着可疑的成分,某种尚未道明和含糊不清的东西”,于是不断地重复那句极其经典的话语:“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来。”所以他看不惯周围的一切,反对任何在他看来有违秩序的行为和现象,甚至连演戏、女人骑自行车那样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他都觉得是冒天下之大不韪。正是他的这种装在套子里的理论和言行,造成了对周围同事和社会的威压,使得人人自危,不敢越雷池一步,“大家变得对什么都战战兢兢,害怕高声说话,投寄书信,彼此结交,阅读书籍,害怕帮助穷人,教人识字……”契诃夫就是通过这样一个人物,来揭示专制制度对人性和思想的压制。所以表面看来小说只是刻画了别里科夫这样一个人物,其实作者矛头所向,却是沙皇的专制制度。然而,别里科夫又是非常虚弱的。当他在同事们的撺掇下考虑自己与瓦连卡的婚姻的时候,某个捣蛋鬼画了一张揶揄这件婚事的漫画,这使他的心情沉重不堪、惶恐不安,夜不能寐,人明显地消瘦下去;而科瓦连柯盛怒之下将他一推而滚下楼梯,竟使他从此一蹶不振,最后一命呜呼。足见这个压抑自己周围所有人十五年的人物,并未如人们所感受的那么强大,他竟那么经不起打击!这象征性的情节和结局,其实是暗示了专制制度的虚弱。最后作家又通过小说中的叙事人布尔金之口深刻地指出,套中人现象的产生有其社会根源:“事实上,别里科夫是被埋葬了,可是还有多少个装在套子里的人留了下来,还会有多少个这样的人产生出来!”真是一语中的。

《六号病房》的主人公之一伊凡·德米特里奇具有贵族身份,本来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但是随着父亲因官司而病死狱中,家产又被悉数拍卖,他变得一贫如洗,被迫为生计而辗转劳碌。生活的变迁使他了解社会的现状,从而产生对现行社会制度的疑虑与恐惧,最后得了被迫害妄想症。另一个主人公安德烈·叶菲梅奇,既是医院的主要医生,又是一个有思想、爱阅读的人。他精神完全正常,却被当作精神病患者关进了专门收治疯子的六号病房,而且因病房看门人尼基塔的殴打而中风身亡。病房里的条件十分糟糕,对病人的治疗绝对有害,然而没有人来改变这种现状。更有甚者,勤杂工兼病房的看门人尼基塔对待病人的唯一手段就是残暴的殴打。六号病房里还住着其他四个病人,各有自己的情况。契诃夫将当时俄国社会专制、残暴、反人道、腐败等种种弊病高度浓缩,通过六号病房这个典型环境,鲜活地展示在读者面前。所以《六号病房》是专制制度下俄罗斯社会的一个缩影。

本书系双语读物,是俄汉对照本的契诃夫小说选,本书中八篇小说按照篇幅由短到长的顺序排列,读者对象为达到高校俄语四级水平的学生。译者根据出版者的要求,对相关的俄文原文适当做了注释。注释的范围主要是个别词语及诸如成语或固定词组之类的一些语言现象,偶尔也涉及翻译技巧问题,以帮助读者阅读时对原文语义的理解。由于译者不在教学岗位已经几十年,对现在高校学生的外语水平缺乏感性的了解,所以注释内容的选择难免流于主观。作为一种尝试,这个注释本的双语读物定然有诸多不完善甚至谬误之处,敬请同行和俄语教育界的专家们批评指正,先行在此谢过。

沈念驹

2014年10月于京郊寓所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契诃夫中短篇小说选(俄汉对照全译本)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俄罗斯)契诃夫
译者 沈念驹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宇航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5908687
开本 32开
页数 30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36
出版时间 2015-03-01
首版时间 2015-03-01
印刷时间 2015-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教育考试-考试-其它语种
图书小类
重量 0.348
CIP核字 2015000616
中图分类号 H359.4:I
丛书名
印张 9.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7
147
1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1:3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