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BBC制作的电视纪录片《新艺术的震撼》首播于1980年,全球观看人数超过2500万,被誉为“纪录片拍摄技艺与主持人叙事魅力的完美结合”。同名图书甫一出版,即成为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院校师生和文艺爱好者理解西方现代艺术的入门读本。
书中以八个理解现代艺术的重要主题为框架,多维角度勾画出西方艺术的百年流变——1780年的异域情调,如何成为1880年的新鲜论调,又何以沦为1980年的陈词滥调。作者罗伯特·休斯以犀利精妙的笔触,探求艺术更为完整的真实——艺术与社会时代的关系。
图书 | 新艺术的震撼(精) |
内容 | 内容推荐 由BBC制作的电视纪录片《新艺术的震撼》首播于1980年,全球观看人数超过2500万,被誉为“纪录片拍摄技艺与主持人叙事魅力的完美结合”。同名图书甫一出版,即成为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院校师生和文艺爱好者理解西方现代艺术的入门读本。 书中以八个理解现代艺术的重要主题为框架,多维角度勾画出西方艺术的百年流变——1780年的异域情调,如何成为1880年的新鲜论调,又何以沦为1980年的陈词滥调。作者罗伯特·休斯以犀利精妙的笔触,探求艺术更为完整的真实——艺术与社会时代的关系。 作者简介 罗伯特·休斯(Robert Hughes,1938-2012),澳大利亚人,当代著名艺术评论家、作家、历史学家。他曾任美国《时代》周刊的首席艺术评论员,并为该刊撰写艺术评论长达三十年之久。在当代艺术运动不被认可的岁月里,他化身成为了传统主义的鞭笞者和一名艺术斗士。曾著有《绝对批评》、《致命的海滩》等。 目录 前言 1 机械天堂 2 权力的嘴脸 3 愉悦的风景 4 乌托邦的麻烦 5 自由的门槛 6 来自边缘的景色 7 作为自然的文化 8 已经成为过去的将来 译名表 导语 全球观看人数超过2500万,堪称“纪录片拍摄技艺与主持人叙事魅力的完美结合”。上世纪九十年代被评为“有史以来拍的最好的艺术纪录片”。在电视上没法进行抽象辩论,也没法展开冗长的分类。对作者休斯而言,图书更能展现其对现代艺术的精妙评论。 学识渊博 + 热情洋溢 + 咄咄逼人,罗伯特·休斯被《纽约时报》誉为“世界上*著名的艺术批评家”。这位操着澳洲口音的彪形大汉,是艺术批评界的“生猛海鲜”,也是有名的“毒舌”。在《新艺术的震撼中》,休斯挣脱范式思维之网、跃出专业术语之池,以其特有的话语风格为大师和大众之间搭起一座桥梁。正如他在评价德国新客观主义画家乔治·格罗兹所写道,“他恶心的不是艺术,而是全人类”。 理解西方艺术与社会关系至为重要的一环,从1880至1980,聚焦人类历史百年激荡中的艺术流变。前卫的工程技术似乎与先锋的艺术,有着某种共同之处。当文化进入了批量化生产、工业化死亡的时代,艺术中文字和图像的命运也随之彻底改变。艺术,以悲观主义本质的震撼性,意在取代世界。《新艺术的震撼》向读者揭示,新的创造循环让“明天的世界,就是今天!”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新艺术的震撼(精)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澳)罗伯特·休斯 |
译者 | 译者:(澳)欧阳昱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50317994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529 |
版次 | 1 |
装订 | 精装 |
字数 | 434 |
出版时间 | 2019-01-01 |
首版时间 | 2019-01-01 |
印刷时间 | 2019-01-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艺术-艺术概论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1160 |
CIP核字 | 2018224916 |
中图分类号 | J110.99 |
丛书名 | |
印张 | 33.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浙江 |
长 | 247 |
宽 | 176 |
高 | 37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