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盖叫天谈艺录/菊坛名家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盖叫天谈艺录/菊坛名家丛书》编著者郭宇。

今年正逢盖叫天先生诞辰125周年,我们将成立“盖叫天艺术研究室”。目的在于,想通过将研究室的工作作为学校武生人才培养和教学实验的一种机制,力争树立起盖派研究引领性的旗帜和标杆。盖老生前虽然读书不多,但他对事业的执著、艺术的理解、人物的钻研、舞台的把控,京剧的创新,却有着异常敏锐的思维和独到的见地。他的论著与诸多讲话详细记录了在这些方面的体会和心得,为我们后人学习盖派,研究盖派留下了许多可借鉴的文字和思考的源泉。有鉴于此,我们将盖老对于舞台表演艺术的经典论述,包括不少名家对于盖老艺术的精彩回忆与记录,以《盖叫天谈艺录》的形式……

内容推荐

《盖叫天谈艺录/菊坛名家丛书》编著者郭宇。

《盖叫天谈艺录/菊坛名家丛书》内容提要:盖叫天先生生于1888年,是我国京剧一代武生泰斗。他八岁学戏,十岁登台,在长达六十年艺术生涯中,塑造并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舞台形象和十分珍贵的艺术经验。“英名盖世三岔口,杰作惊天十字坡”,其艺术宝藏之丰厚,尤其是对于武生行的研究和心得,无论对于京剧表演还是京剧研究而言,都是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料。《菊壇名家丛书:盖叫天谈艺录》不仅将盖老对京剧艺术的一些独到见解整理汇编,更配上多幅难得一见的历史照片,对于传承与研究盖派艺术有着不可忽略的作用;同时,对弘扬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京剧艺术,也是一项极有价值和意义的工作。

目录

序/郭宇

一、盖叫天谈戏曲表演艺术

谈练功

戏曲表演艺术中的身段

竹子和马——谈舞姿的构图、真实感、美

车轮化出乾坤圈

大家想念梅兰芳

二、盖叫天谈武松的人物塑造

《打虎》

《狮子楼》

《十字坡》(《武松打店》)

《快活林》

《鸳鸯楼》

《蜈蚣岭》

三、大家眼中的盖叫天(附录)

向卓越的表演艺术家盖叫天先生学习/田汉

戏曲艺术的斗士盖叫天先生/欧阳予倩

从盖老的《打店》说起/老舍

悼盖老/刘厚生

学习盖派艺术的一些感受/李少春

忆盖老/戴不凡

忆盖老/陈西汀

话说《八大拿》/黄裳

别具一格的楚霸王——看盖叫天先生演《乌江恨》/何慢 龚义江

有口皆碑赞盖派/马青明

与祖父盖叫天同台演“武松”/张善麟

西子湖畔学哪吒——爷爷盖叫天以《乾元山》为我开蒙/张善元

后记/陈为璃

试读章节

从“一”说起

大家要我谈谈表演经验,其实我这点经验大家也都有,没有什么好说的。不过我这一辈子,经师友的指点和个人瞎撞,撞出来的一点经验,有对也有不对。谈出来也有好处,可以请大家批评,得到大家的帮助。

凡是搞文学艺术的同志都有这样的经验,要追求艺术得打事里找事。要找,尽是事儿,要不找,那一天到晚可以一点事儿也没有。艺术是越练越精,文章是越写越妙,全靠自己去钻研、发现。

凡事要想,不想没有。一想,就要从头想起。也就是说,凡事先从“一”想起,有了“一”,再想这“二”,这样,就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再归“一”,“一”又生长出更新的东西来。所以这“一”很重要,是思想,是基础,是目的,是发生一切事物的根本。拿做人来说,在十几岁时候,就得要思想了,思想这一世做人的道路,这也是“一”。我这一世打算做什么?是在文艺界?还是在工厂?在工厂又先打哪一桩工作做起?如果决定在文艺界搞戏剧工作,那又先打哪一步人手,从哪一出戏唱起?不要人家哪出戏唱红了,你唱哪出,那是“唱好戏”的。我们搞艺术要有创造,戏中人物无大小,只要演得好都是正角儿。“要学天下奇男子,须立人间未有功”,研究艺术非要有这志向不可,所以要立志做个“好唱戏”的。如今解放后在共产党毛主席领导之下,艺人翻身,“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戏曲艺术比过去任何时代都繁盛。我们认为共产党做得对,做得好,我们就跟着共产党走,这也是“一”,我们就踩着这“一”走。

所以万事都得先找到这“一”,找到这“一”,就别让它“跑了”,时刻记住这“一”。唱戏也是如此,没有出台,先想想我在这戏里演的什么人物,多大岁数,出场为的什么事儿,该有什么样的身份品局,找到这“一”,上了台打一出场起就始终守住它。有人台底下想得挺好的。一上台全忘,该慢的他快,该是十七岁的青年后生人物,他唱成了七十岁的老头味儿。赶戏唱完,下了台,他却又想起来了,叫声:“哎哟!方才想得好好的,怎么上台全忘呢!”可是。“哎哟”一声,已经懊悔不及了。

学戏,三天学会一出,十天会三出,快是快,可是,这样会一万出也没用。要打基础功夫练起,冬天在雪地里练,夏天穿了胖袄在太阳底下晒着练,有了三冬两夏的功再学戏,自然一学就好。学一出戏,先不忙学怎么演,要先学想,想这戏说的是什么事儿,这事儿里有什么意儿,这意儿里又包括有什么生活。有了思想,有了生活,方才能谈到创造,也才能演好一出戏。

一出戏,先从立正学起,这是最简单的动作,但不容易做得准确。站有一定的站相、步位,不同的人物又有不同的站相。林冲、燕青、武松,三个都是武生,但性格不同,站相也就不能一样,林冲要武中带文,燕青要武中带秀,武松要武中带狠。会这一站不难,可是难就难在要在整出戏中贯串如一,无论是唱、做、念、打,都得保持住这身份。往往有人亮相挺好的,赶亮完相一迈步,人物全跑了。戏中一个“吊场”,包括:出场亮相,抖袖,理须,整冠,迈步,念完引子,转身入座,念定场诗和话白。这些动作无论是谁,一学就会,可是能有人一辈子也学不好。这一个“吊场”不仅要表现出人物的气度、思想、特点,同时也包括许多表演的窍门在内。杨四郎和杨六郎同是须生,但是身份不同,出场的身段也就不能一样,杨四郎是失了气节投降番邦的汉将,在番邦生活的日子久了,所以尽管脸上还有汉将的样子,可是身上却挂着“番人”的味道,当了驸马,享受荣华富贵,动作虽然飘洒,但总给人感到带那么几分“贱”相,就像法门寺里的刘瑾似的。杨六郎可就不同了,虽与四郎是兄弟,但是正派人物,是统率三军的元帅,一举一动都显得威武、端方。如果没有分别,演成一个模样那就不对头了。这分别要在出场的亮相和迈步中就让人感觉出来,这是说在人物性格上应有区别。其次在念完引子转身入座时,转身要转得好看。先上步再转身,转定后,先站正再起步走,走的步法要“二步不连三步连”方才好看(起始二步,每迈一步将抬起的脚悬空稍停一停,亮一亮靴底,然后再落下收步站住再迈第二步,这叫做不连,通常的走法是:第二步不连,第三步可以连步接着走)o要看准了自己与座位间的距离,估计几步能迈到座位,等走近椅子,在转身落座时,先上一步,转过身来,面向观众,再提着气缓缓坐下。无论是迈步、转身、落座,都处处保持着人物的身份和品局,如果不懂这方法,迈步就不好看,转身时猫腰撅屁股的那就显得怪相了。

演员出场表演应该懂得“标准”,没有标准眼睛向四处乱转就不能抓住观众。剧场从横的说可以分为左、中、右三面,从纵的说可分上、中、下三层。演员在台上表演,一般说来,眼睛应该对着“中层”,也就是说看住花楼第一排的座位,这样上下的观众都可以照顾到了,都看得清楚你的脸上表情。在横的方面,应该按着左、中、右的方向依次照顾到。譬如《打鼓骂曹》中祢衡入座念引子话白,他的方向应该是在念第一句“口似悬河语似流”时,面向台下正中;念第二句“全凭舌尖运计谋”时面向台右;念第三句“男儿若得擎天手”时,依旧恢复转向台下正中;等念至第四旬“自然谈笑觅封侯”时,再将面部转向台左的观众。这样如同钟摆的来回摆动,有一定的顺序(由中至右由右回中,再由中至左,但始终不离正中的标准),照顾到全场的观众。如果打乱这顺序,一忽儿左一忽儿右,就叫人感觉得乱了,乱就显不出美来。

由此可见一个“吊场”就包括有这么许多讲究在内,一出戏如果这一个“吊场”学对了,其他的也就有了门道了。P7-P9

序言

在近代中国京剧历史中,盖叫天这个名字在略微了解京剧艺术的人们中,大名鼎鼎、如雷贯耳,享有南北武生泰斗之美誉。由盖叫天创立的“盖派”艺术,以其独特的表演风格与剧目呈现,为京剧这样的一种被誉为“国剧”的舞台表演艺术增添了诸多靓色。尽管盖叫天先生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中期就从上海移居杭城,但盖派艺术的成长与成熟,都离不开上海这块能让京剧更加繁盛的土地。上海与盖派、盖派与上海,远非几句话能说清道明,实在有太多的逸闻趣事、励志传说、精彩瞬间,甚至是恩怨情怀供后人们传诵与缅怀,敬仰与继承。时过境迁,光阴荏苒,半个世纪后的当今,上海的京剧舞台仍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国家正在倡导文化大发展,京剧艺术更是不断成为发展的一个亮点。可以说,上海正是由于有了这样一种促进京剧生存发展的土壤,才有了戏曲学校,直至京剧的大学本科教育。

多年来,作为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学院和历史更为悠久的附属戏曲学校,两者很好地成为了南方的京剧艺术人才传承中心与代表。作为戏曲艺术教育机构,不但要为学生授业传道,更是要把研究前辈名家的艺术精髓作为责任与工作要义。若条件成熟,还应该扛起更多的艺术引领旗帜,只是为了通过向前辈学习,更好地面对未来发展。因此,戏曲学院先后成立了“谭鑫培艺术研究室”、“梅兰芳艺术研究室”,继而戏曲学校再成立了“俞振飞艺术研究室”,并开展了一系列与教学、演出、研究相关的活动,在很大程度上为京昆戏曲人才培养和学术探讨起到了良好的示范或引导作用。

今年正逢盖叫天先生诞辰125周年,我们将成立“盖叫天艺术研究室”。目的在于,想通过将研究室的工作作为学校武生人才培养和教学实验的一种机制,力争树立起盖派研究引领性的旗帜和标杆。盖老生前虽然读书不多,但他对事业的执著、艺术的理解、人物的钻研、舞台的把控,京剧的创新,却有着异常敏锐的思维和独到的见地。他的论著与诸多讲话详细记录了在这些方面的体会和心得,为我们后人学习盖派,研究盖派留下了许多可借鉴的文字和思考的源泉。有鉴于此,我们将盖老对于舞台表演艺术的经典论述,包括不少名家对于盖老艺术的精彩回忆与记录,以《盖叫天谈艺录》的形式,重新整理汇编,并配上数十幅珍贵照片,在盖老诞辰125周年和“盖叫天艺术研究室”成立之际结集出版。

我们希望通过这样一种纪念方式,表达我们对盖叫天先生的敬仰与怀念,同时也借此开始我们学校对盖派艺术的进一步梳理与传承。

后记

由上海戏剧学院附属戏曲学校汇编的《盖叫天谈艺录》,终于在“盖叫天艺术研究室”成立的同时,付梓面世,它也可以看成是学校为纪念盖老及传承盖派艺术所作的一次理论上的梳理和总结。虽然时间比较紧迫,但盖老对戏曲表演艺术的诸多经典论述,我们还是尽可能遴选了出来。同时也附录了不少戏剧名家对盖老艺术的精彩回忆和记录。本书所选文章,绝大多数保留原貌,只是出于现行的汉语规范以及书稿编辑的需要,对少量文字和个别标题做了改动。另外,为了使文本更具形象生动性,我们插入了不少盖老及其亲属的与书稿内容相关的资料照片。希望在阅读上给人以图文并茂的愉悦感受。

我们首先要感谢盖叫天先生为我们留下了这么多宝贵的戏剧文化遗产。同时,也要感谢盖叫天先生的亲属张善麟、张善元、张帆等同仁为本书的出版及“盖叫天艺术研究室”的成立所给予的支持。我们还要感谢《粉墨春秋》一书及所有在本书中所出现的作者。正是他们对盖老及盖派艺术的热爱,才使得本书得以汇编成册。最后,我们要向中西书局的领导及负责该书出版工作的责任编辑表示衷心的谢意。

2013年3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盖叫天谈艺录/菊坛名家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郭宇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西书局
商品编码(ISBN) 9787547505045
开本 16开
页数 24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20
出版时间 2013-03-01
首版时间 2013-03-01
印刷时间 2013-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艺术-戏剧影视
图书小类
重量 0.43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J821-53
丛书名
印张 15.7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31
170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4:5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