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印度走着瞧
内容
编辑推荐

职业旅行家兼笑林高手许崧又携老婆踏上了旅途,这次他们前往的是不可思议的印度。当今的印度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国度,老许通过他的现场观察和调查思考,为我们撩起印度社会的神秘面纱。书中涉及印度的、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读来令人兴致盎然、趣味无穷。

内容推荐

职业旅行家兼笑林高手许崧又携老婆踏上了旅途,这次他们前往的是不可思议的印度。在许崧与一众喜欢旅行的朋友聊天时,话题往往都会说到以前走过的地方。他发现印度是最能引发剧烈情绪反应的国家。谈论泰国、意大利、澳大利亚或者美国时,大家大多都还能保持着见多识广的旅行者的那种一贯平常心,唯有当话题转到印度时,谈话的气场顿时为之一变——这种场面会你令想起“前男友俱乐部”之类的场景来,仿佛大家都是被同一个姑娘甩掉的倒霉男人,要靠相互哭诉来彼此安慰。当然,回忆里间或也带着点甜蜜。

……

“真混乱啊!真肮脏啊!可真是太棒了,不是吗?!”

这大概是对印度最好的总结。

目录

前面的话:关于游记这回事……

第一天

二○○六年三月二十二日,星期三

第二天

二○○六年三月二十三日,星期四

第三天

二○○六年三月二十四日,星期五

第四天

二○○六年三月二十五日,星期六

第五天

二○○六年三月二十六日,星期日

第六天

二○○六年三月二十七日,星期一

第七天

二○○六年三月二十八日,星期二

第八天

二○○六年三月二十九日,星期三

第九天

二○○六年三月三十日,星期四

第十天

二○○六年三月三十一日,星期五

第十一天

二○○六年四月一日,星期六

第十二天

二○○六年四月二日,星期日

第十三天

二○○六年四月三日,星期一

第十四天

二○○六年四月四日,星期二

第十五天

二○○六年四月五日,星期三

第十六天

二○○六年四月六日,星期四

第十七天

二○○六年四月七日,星期五

第十八天

二○○六年四月八日,星期六

第十九天

二○○六年四月九日,星期日

第二十天

二○○六年四月十日,星期一

第二十一天

二○○六年四月十一日,星期二

第二十二天

二○○六年四月十二日,星期三

第二十三天

二○○六年四月十三日,星期四

第二十四天

二○○六年四月十四日,星期五

第二十五天

二○○六年四月十五日,星期六

第二十六天

二○○六年四月十六日,星期日

第二十七天

二○○六年四月十七日,星期一

第二十八天

二○○六年四月十八日,星期二

第二十九天

二○○六年四月十九目,星期三

后记

试读章节

我是一个兵。

一个海军航空兵,航空母舰甲板上的地勤,任务是站在起降跑道上手舞足蹈地做手势,引导战机顺利起飞或降落。装甲飞鸟在我身边轰鸣着经过,每次都引起巨大的震动,让我站立不稳颤抖个不停。我恶声恶气地跟身边的人喊着说话,不停地抱怨今天怎么就忘了戴隔音耳罩。

最后,一阵剧烈的“轰隆”声终于把我惊醒。我疲惫不堪地在黑暗中睁开眼,花了十秒钟或是十分钟时间努力地思索自己到底是在哪儿。不管是自愿还是被迫,我醒来的时候都会有一阵子丧失时间感和思维能力,并且指挥不动身体。我猜一个植物人苏醒时大概也就像我这个样子。

我睁着眼睛,瞪着眼前的一片黑暗。我想起来了。这里是尼泊尔的边境小镇白拉瓦(Bhairawa)。

我和小郑同学一路千辛万苦地从博卡拉移动到这里(路上还要和大家一起拆游击队的路障,拆路障还拆出一颗地雷来,真的是有点辛苦),现在正准备动身离开这个动乱的国家,到他们南边的邻国印度去。

我们昨晚不幸住进了一家l临街的旅馆一个临街的房间。白天察看房间检查卫生工作时我们没意识到会有什么不妥,到了半夜才醒觉楼下那条狭窄的街道原来是尼印边贸的大动脉,满载的货车漏夜不停地驶过。脚步沉重得让每扇窗户都在摇晃。我们像是住在一个余震不断的地震灾区。

我和小郑同学经过一阵喃喃梦呓式的紧急磋商,认定地震时继续睡觉有违人性本能,不如就此起身去另一个国家探险。这个时候是早上——该死的——四点钟。

我们磨磨蹭蹭地收拾好自己和随身行李,看了会儿电视,五点多把柜台上值夜的职员弄醒,大家各自带着一张浮肿的隔夜面孔办理了退房手续。出门后花五十卢比叫了辆三轮车,我们在清晨的凉风中走完了尼泊尔的最后四公里。

这个边境有点不太像边境。尘土飞扬的马路边,尼泊尔出入境办公室看起来就像是中国某个偏远县城的机关单位传达室,不同的是这里有一群疲惫不堪的嬉皮士东倒西歪地围在窗口。他们正在办理入境手续,脸上带着狂欢后宿醉的倦怠神情。我要是边防警察就要好好搜一遍,准定能从他们身上比如裤裆之类的地方搜出大麻来。

离开办公室几步远的地方,是一座建了一半的印度国门,现在还只是一个水泥坯子,上面“WELCOME TO INDIA”(欢迎来印度)的标语倒已经写好了。印度国门前有一根阻挡车辆用的横杆,是那种一端挂着块石头、车辆通过时要靠人奋力按一下的杠杆,严肃性还不及我家小区的车库。栏杆旁边坐着一个同样很不严肃的边防警官,坐姿看起来像是连续打了两天麻将,刚刚才被人从麻将桌上替换下来。走过这个垂死的人身边,穿过那个水泥国门,我们正式踏上了印度的领土。

这就算是到印度啦?

我的脑袋像是被人猛击了一下,发出大铜锣敲响时那种“哐”的一声,铿锵而绵长。这下子我才觉得自己真的醒了。

我是这么一种人,就算预先知道会发生什么事情,而且哪怕确切地知道事情会发生在哪一天哪个钟点,到时候还是会手忙脚乱惊惶失措。

印度绝对不是什么意外。确切地讲,我和小郑同学四个月前就确定了这次旅行的目的地是印度,然后花了好几个月时间做计划做准备。然而,在被她一路领着拿了签证、买好车票、经过西藏和尼泊尔,最后终于站在了印度的国门前时,我才如梦方醒地发现——啊?这就到了啊?这就是印度了啊?我还没准备好吔,我还什么都不知道吔!

作为一个智商和见识都在平均线附近的中国人,我对印度的了解也基本处于咱们国人的平均水准,也就是说基本上没有了解。所知道的无非就这么几件事:他们是个形状像舌苔一样的南亚国家,气候很炎热;他们的十亿人民群众长相跟欧洲人差不多,肤色跟非洲人差不多;他们打招呼的问候语跟尼泊尔人民一样,叫“奶妈四代”(这是我刚从尼泊尔学来的);他们讲英语;他们的女人额头上喜欢点颗红痣,鼻子上喜欢挂个环环,穿的衣服是一块把自己裹起来的大花布;他们的男人脑袋上都包着块床单;他们不论男女都喜欢载歌载舞,而且天生就会扭脖子;他们现在做软件很厉害;他们的土产叫印度神油;他们的运动是瑜伽和板球;他们制作的电影数量全球第一,我看过其中的两部:《流浪者》和《大篷车》;他们点头摇头表达的意思跟咱们正相反;他们有个伟大诗人叫泰戈尔;他们有个伟大领袖叫甘地;他们现在的总理叫辛格。哦,还有,以前他们还跟我们干过一仗,最后他们吃了亏。哦,还有还有,好多中国人习惯上是管他们叫“阿三”的。

要是把所有的细枝末节都算进去,我大概可以“哦还有还有”个几分钟。不过,对于人口数量占世界六分之一仅次于我们、并且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会超越我们成为人口第一大国的这个邻居,我所知道的那么一点点实在不算太多。

现在,我带着这么“一点点”和一本Lonely Planet《印度》,走到了印度门口,心里惴惴不安。在下面的一个月里,我将在这个国家进行一次匆忙的旅行。P1-3

后记

后采……

后来这次印度之行还有一个漂亮的尾声。我们回到尼泊尔大勇的旅店里,与如火如荼的尼泊尔内乱撞了个满怀,度过了一段难忘的戒严岁月(我因此第一次尝到了催泪弹的滋味)。五月份,我们和大勇结伴回国,一路搭车从加德满都到樟木到拉萨,走滇藏线去了云南,经中甸、丽江大理到昆明,坐成昆线到访成都,最后在重庆上船顺长江而下到武汉,回到上海时已经是一片酷暑的七月。

在那段西南边陲的长途旅行中,我时时会想起印度。我们走过的那一路,有些地方堪称中国最偏远落后的地区,也许还是最贫寒的,许多小镇小城里到处可见失修的道路、简陋的房舍和随处弃置的垃圾。但是凭良心说,哪怕是在那样的地方,跟印度相比也透着现代化的气息,人民的生活品质也明显更高些,常常能激起我的自豪感。

不过,至少有两个部分印度是强过我们的。第一是厕所。令人不能忍受的厕所我在印度一次都没遇到过,在西南区倒是着实见识了几次。甚至像我这样大牲口属性的人,在滇藏线上的若干极品公厕里也觉得难以忍受,一路上讲了不少能引发恶心反应的笑话。

其次是,颇为遗憾的,中国的新城镇建设者们大概对“多快好省”太过关心,相应地就对保留传统文化太不在意。所谓“传统”文化是否值得保留,在他们眼里可能只有一个标准——“能否圈起来收门票?”如果答案为“否”,墙上就会写上个“拆”字。结果是,我经过了那么多千篇一律毫无特色的水泥瓷砖小镇,根本记不得哪儿是哪儿。

这种星罗棋布的外表相似的新城镇,倒也可以归纳起来总结出一个“中国小城”的视觉特征,可是我不认为那跟“美丽”有任何关系。在印度的城市里,无论如何嘈杂、混乱、肮脏和无序,我总是能感受到印度的气息,知道那是印度本来该有的模样,接受她作为印度不可缺的一部分而存在;在我们的小镇里,我反倒拒绝承认这是中国应有的形象,我总是很不甘心地想着——一定还有其他更好的办法的吧?这一定不会是现代化必须付出的代价吧?

我想,我对印度的怀念大概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在离开印度一个多月以后。

毫无疑问,印度是个惹人爱也招人恨的国家,关于印度的好,我能连篇累牍地诉说一通;关于印度的坏,我也能喋喋不休地抱怨个不休。我在跟一众喜欢旅行的朋友聊天时,不论是以前多时不见的旧雨,还是路上萍水相逢的新知,话题往往都会说到以前走过的地方。我因此发现,印度是最能引发剧烈情绪反应的国家。谈论泰国、意大利、澳大利亚或者美国时,大家大多都还能保持见多识广的旅行者的那种一贯的平常心,唯有当话题转到印度时,你会感觉到谈话的气场都为之一变——不知怎的,这种场面总让我想起“前男友俱乐部”之类的场景来,仿佛大家都是被同一个姑娘甩掉的倒霉男人,要靠相互哭诉来彼此安慰。当然,回忆里间或也带着点甜蜜。

强烈的情绪反应,代表着大家都经受过激烈的情感刺激。“恨”和“爱”是两个简单的字,但代表着人世间最复杂的感情。必须挣扎着起身去上班挣工分是“恨”,杀父之仇与尔不共戴天也是“恨”;满足地看着一串小鸭子摇摇摆摆跟着妈妈过马路可以是“爱”,只想跟你在一起只愿跟你共生死也是“爱”。在印度身上,我觉得除了想要出手杀人的那种刻骨仇恨以外,其他各种级别的爱恨我都看见了。

说到为什么旅行,别人的答案我不知道。我的回答是,日复一日的平常生活对于我太过平淡了,连触动感官的新鲜都可遇不可求,且别说触动我的心。走在路上时,至少我能时时拥抱一个新奇的世界,偶尔的,还会有某个人、某件事或者某处风景能触碰一下我的心,提醒我心跳是一种多么美好而稀有的感受。这件事对我意义重大。

鉴于印度是个几乎能保证激发情绪反应的国家,她因此变成一个倍受我珍视的旅行目的地。

世界从来不是一个能用“好”和“坏”简单判断的地方,对印度尤其不能。印度的魔力是,当我身陷其中时有时不免厌烦得要死,而当我离开了以后,我又会发现自己时时在怀念那个国家。

两年以后,大勇搬回上海,在田子坊开了一家叫“莲·池”的印度餐厅,成了我们一众印度尼泊尔自游人的俱乐部。某一天,在“莲·池”又一次关于印度的聚会中,当一群人吵吵闹闹大声说着话的时候,刹那间我觉得灵魂出窍退得好远,心里忽然就想起荷兰仔拜瑞说的关于瓦拉纳西的那句话来——“真混乱啊!真肮脏啊!可真是太棒了,不是吗?!” 我觉得这是对印度最好的总结了。

第一稿2009—3—23

最终稿2009—9—20

书评(媒体评论)

我们需要一些人来告诉自己未完成的世界还有多大,这本书会是个好的开始。

——安小羽

这是我看到目前为止最有趣的旅游笔记。买回来时从第一页开始就放不下,不顾对眼睛的伤害还是忍不佳在一天之内看完。(因为脑部做过手术,用眼稍微时间一长就肿痛不已。)一边看,一边暴笑。一边看,-边想…终于明白,原来也有人和自己的想法是那么相像。

——流光

文字和文化如同一张窗户纸,不是那么容易捅破的。虽然我们的笑点越来越接近国际化,但述是有些外国入难以捅到的痒处,被徐崧捅到了。阅读的过程很愉快。这种愉快并不仅仅限于插科打诨和风趣幽默。这本书律小里说县一国游记.往大里说绝对是人生观点。

——朱小蓉

这本书跟林达的《扫起落叶好过冬》有相似之处,不过老许当然更好玩。小调侃,小诙谐,小故事,小感悟,历史常识,地方人情,是您居家旅行必备之良品。当然各位在品鉴此书的时候,别忘了再一次鄙视一下自己,怎么还坐在自己的大屁股上。

——Ariel

不知大家身边有没有这样的朋友,他们的语言表达和我们很不一样,从头到脚充满了趣味,和他们在一起,心情再糟糕也会转到晴天。许崧就应该是这样一个人吧,他那骨子里透出来的幽默,让我忍俊不禁,手不释卷地看完,想想今日多少“有意义”的书能做到呢?我就欣赏他那个我就知道自己无聊,但就是忍不住这样表达的邪乎劲。好像他那些个小幽默一不小心就冒一串,一不小心又冒一串。

——袋袋熊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印度走着瞧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许崧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020079667
开本 32开
页数 32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90
出版时间 2010-05-01
首版时间 2010-05-01
印刷时间 2010-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5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1
丛书名
印张 10.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8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6 10:37:47